浙江大学青年副教授校园坠亡 中国学术压力危机引关注

作者
Sofia Delgado-Cheng
7 分钟阅读

临界点:中国学术“高压锅”内幕

浙江大学一名年轻教授的离世,揭示了中国不懈追求科研卓越背后的人力代价。

8月4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农业机器人实验室一片沉寂,这并非寻常的暑假,而是一场震动中国学术界的悲剧所致。

杜博士,一位35岁的特聘副研究员,专攻水果采摘技术,在光天化日之下从校园建筑跳下,数十名学生目睹了这一幕。他的离世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高度竞争的学术体系对年轻学者造成心理压力的激烈全国性讨论——这场讨论,大学管理者们正竭力压制。

这一事件远不止是一起孤立的悲剧。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价值812亿美元科研事业中日益加剧的危机。政府雄心勃勃的“双一流”建设倡议旨在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批评者称这为年轻学者带来了“结构性绝望”。

中国备受关注的学者自杀案件(2022-2024年)

日期地点个人/角色方式/细节突出关键因素
2022年6月中国(公司)孙剑,人工智能科学家45岁时因突发疾病去世高度竞争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压力巨大
2024年2月2日上海岳阳医院男性规培医生在公寓内烧炭自杀因“倒号”被训斥,精神困扰,工作量大
2024年2月23日湖南省人民医院曹医生,女性规培医生在医院洗手间割喉自杀虽有严重症状仍不被批准请假,极度疲劳
2024年3月广西南宁27岁男性住院医生自杀(与曹医生方式类似)即使获得工作机会,仍无法应对压力

达摩克利斯之剑

杜博士本应是学术成功的典范。他拥有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学位,并获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特聘研究员”职位——这在中国版本的“不发表就出局”制度中,本质上是一个终身教职前的考察期,俗称“非升即走”。

在这个为期六年的考核周期内,学者必须产出卓越的科研成果,争取到竞争性科研资助,并应对不透明的内部政治,才能获得永久职位。那些未能通过考核的人,无论教学表现多么优秀或对学校多么忠诚,都将面临立即解聘。

紧急医务人员证实,事件发生后杜博士被送往当地医院,但校方官员对其状况或坠楼情况一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沉默。

线上讨论(这些讨论迅速被校方管理员删除)显示,杜博士在大多数衡量标准上都表现良好。他曾获得国家“青年基金”研究项目,近期还为他的智慧农业系统研究争取到了重要的省级资助。

浙江省(wikimedia.org)
浙江省(wikimedia.org)

超越个体悲剧

此案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强烈共鸣,正是因为它反映了影响数千名年轻学者的系统性压力。自2015年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已记录至少130起高校教师自杀事件,随着大学加速其全球排名抱负,这一曲线仍在持续上升。

匿名学者在网上论坛上纷纷表示,这个行业已变成一场“有毒的生存游戏”,同事们在不可能的条件下争夺日益减少的机会。

“大学要求一切——顶级论文、项目资助、学生指导——却只提供最少的支持,”一位网友在已删除的讨论帖中写道。“教学贡献不算作晋升依据,年轻学者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经济压力也加剧了学术压力。尽管拥有精英学历,杭州等高消费城市的年轻教授月薪通常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不足以支付购房费用,也难以满足他们教育似乎所承诺的中产阶级生活愿望。

机构性沉默模式

杜博士的离世并非没有先例。2009年,另一位浙江大学学者、海归博士涂序新从一栋11层楼房跳下,留下了遗书,将中国的学术环境描述为“残酷、无信、无情”。

更近的事件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宋凯博士于2024年在类似情况下轻生——学术压力与个人困境交织,而机构支持系统未能解决这些问题。

每起事件都遵循着一个可预测的模式:最初的震惊,线上讨论,迅速审查,最终是机构性失忆。高校始终将这些死亡事件定性为个人悲剧,同时避免系统性地审视可能导致悲剧发生的结构性条件。

“这些不是孤立的案件——它们是系统性失败,”一位匿名学者指出。“每次,学校都删除帖子、压制讨论,却从不反思是什么将如此多的人推向崩溃的边缘。”

全球竞争陷阱

中国学术界的“高压锅”直接源于北京挑战西方科研主导地位的决心。“双一流”建设倡议投入巨额资源,旨在将中国大学打造成全球强校,但这一雄心壮志给个体学者带来了不可能的优化难题。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