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斥资100亿美元推出首款旗舰智能手机芯片,挑战高通主导地位

作者
Xiaoling Qian
13 分钟阅读

小米自研芯片:一场耗资100亿美元、可能重塑移动科技格局的豪赌

硅片革命始于北京

上周四晚间,在北京一个座无虚席的礼堂里,小米高管揭开了其首款旗舰智能手机芯片——澎湃O1的面纱,这可能是多年来对高通移动处理器主导地位最重大的挑战。此举标志着小米耗资超过100亿美元、历时11年的研发之旅的圆满成果。

这款芯片将搭载于小米新款15S Pro智能手机,补贴后起售价约为5500元人民币。行业分析师称,这一价格点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智能手机行业的经济格局。更重要的是,这是继华为受制裁的麒麟系列之后,中国在旗舰移动处理器领域的第二项重大突破。

时机再关键不过了。在中美科技紧张关系持续升温、芯片供应链依然脆弱之际,小米的成就表明中国制造商能够达到最高技术水平,并可能减少对美国半导体公司的依赖。

Xiaomi Xuanjie O1 3nm CPU
Xiaomi Xuanjie O1 3nm CPU

从梦想走向现实:十年磨一剑

小米的芯片雄心始于2014年,当时松果电子成立。2017年,公司首次尝试推出了澎湃S1处理器,但该芯片仅在一款手机型号中出现,随后便悄然停产。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项努力是一项昂贵的“面子工程”。

失败的代价是沉重的。2019年,小米拆分了芯片业务,将物联网(IoT)处理器业务独立为大鱼半导体,而移动芯片开发则保留在后来的澎湃部门。到2021年,公司彻底围绕澎湃项目进行了重组,向许多人认为是“堂吉诃德式”的(不切实际的)探索投入了大量资源。

这些数字令人震惊:超过2500名工程师参与该项目,截至2025年4月,研发投入已超过85亿美元。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再投资200亿美元。打个比方,一次3纳米晶圆的生产成本约为10亿美元。

一位因客户关系要求匿名的半导体行业分析师表示:“这种投资规模对智能手机制造商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多数公司会授权设计,并专注于集成。小米则从零开始,建立了一家完整的半导体设计公司。”

技术突破还是营销奇迹?

澎湃O1芯片采用台积电(TSMC)先进的3纳米工艺,集成了190亿个晶体管。小米声称其在多核应用方面超越了苹果的A18 Pro。这款处理器采用了独特的10核架构:包括两个3.9GHz的高性能核心、四个中等速度核心和四个能效核心。

早期的跑分结果显示,该芯片在安兔兔(AnTuTu)测试中取得了超过300万分,稳居苹果、高通和联发科等厂商的旗舰处理器之列。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小米声称其应用启动速度比iPhone 16 Pro Max快30%,但独立验证仍在进行中。

这款芯片的设计理念优先考虑功耗效率而非峰值性能。在待机场景下,澎湃O1的电压可低至0.49V,这表明其似乎是为实际使用而非合成跑分而优化。这种做法与苹果的策略相似,但与高通强调最大性能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怀疑论者质疑这项成就代表着真正的创新还是巧妙的市场营销。澎湃O1采用ARM的标准Cortex核心,而非完全定制设计,这导致一些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将其称为“自研”有些言过其实。

通过定价能力颠覆市场

也许比技术规格更重要的是小米的定价策略。15S Pro补贴后起售价约5500元人民币,远低于苹果或三星同类旗舰机型。这种定价表明小米将其芯片视为降低成本的工具,而非高端差异化卖点。

其影响远不止小米。如果成功,澎湃O1可能会给高通在整个行业的定价带来压力。智能手机制造商长期以来一直抱怨高通的授权费和芯片成本,这可能占到手机总物料成本的15-20%。

一位移动行业顾问指出:“小米刚刚证明,旗舰级性能不一定需要高通的定价。如果他们能够扩大生产规模,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安卓制造商的经济模式。”

公司更广泛的产品生态系统也印证了这一战略转变。除了智能手机,澎湃O1还为小米新款Pad 7 Ultra平板电脑提供动力,而一款集成了4G功能的澎湃T1芯片则出现在公司最新的智能手表中。这表明小米打算将其半导体能力应用于多个产品类别。

硅片棋盘上的地缘政治博弈

澎湃O1的出现的影响远超小米的季度财报。自2019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有效切断了这家中国公司获取先进半导体的途径以来,中国在发展国内芯片能力方面投入了巨资。

小米的成功为其他中国科技公司提供了路线图。与华为不同,华为的麒麟处理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小米澎湃项目主要通过私人资本资助。这表明,仅凭商业激励就能推动半导体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这款芯片也代表着对未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对冲。尽管小米目前没有面临美国制裁,但公司领导层清楚地记得华为在半导体限制后国际市场上的迅速衰落。拥有国内替代方案提供了战略灵活性。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其他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包括OPPO和vivo,也已悄然启动了自己的芯片开发项目。如果这些努力成功,未来十年全球半导体格局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

庆祝背后的挑战

尽管上周四的发布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面临重大挑战。3纳米规模的生产需要台积电最先进的设施,这可能会造成潜在的瓶颈。初步产量似乎有限,行业消息人士称,小米每月只能生产几十万颗芯片,远低于全球智能手机销售所需的数百万颗。

公司还面临半导体开发中经典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设计尖端处理器需要巨额的前期投资,但要实现有竞争力的单位成本则需要巨大的生产量。小米必须在与经过数十年优化的老牌厂商竞争的同时,巧妙地解决这一难题。

功耗和散热管理带来了额外的挑战。早期评测显示,澎湃O1在持续高负载下比同类高通处理器运行温度更高,这可能会限制其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性能。小米已通过增强冷却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根本性的效率提升通常需要多代产品的迭代。

最关键的是,软件优化仍未完成。尽管安卓支持澎湃O1的架构,但许多流行的应用程序尚未针对这款新处理器进行专门优化。这可能导致在受控测试环境中未出现的性能不佳或兼容性问题。

小米展望的硅片未来

除了眼前的产品发布,澎湃O1还代表着小米掌控自身技术命运的更宏大愿景。公司已在相机图像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加速以及现在的通用计算方面展现了能力。未来的迭代版本可能会集成5G调制解调器,进一步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这种垂直整合策略与苹果的做法类似,但方向相反。苹果从软件起步,然后进入硬件领域,而小米则从硬件集成开始,现在寻求掌控核心的芯片层。成功可能实现标准处理器无法提供的差异化功能。

然而,前进的道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执行。半导体开发遵循五年周期,这意味着小米的下一代处理器已处于早期设计阶段。公司必须保持当前的性能领先地位,同时为未来的技术转型做好准备。

更广泛的影响延伸到中国实现技术主权的目标。如果小米能证明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市场驱动的创新开发出有竞争力的处理器,这将验证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国家投资,同时辅以商业开发激励的双重策略。

衡量成功不仅靠跑分

小米芯片雄心的真正考验不会来自合成跑分或发布会演示。相反,成功将通过市场份额的增加、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高通定价能力的削弱来衡量。

早期迹象表明可以谨慎乐观。据报道,15S Pro的预订量超出了预期,尽管小米尚未公布具体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小米发布后高通股价下跌,表明投资者认识到了潜在的竞争威胁。

澎湃O1的成功可能会加速科技领域垂直整合的更广泛趋势。随着软件日益商品化,掌控硬件差异化变得更有价值。小米的成就表明,即使是复杂的半导体也可以在传统行业边界之外开发。

对于消费者来说,直接的好处显而易见:中端价格享受旗舰性能,并有望通过垂直整合带来持续创新。小米能否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保持这一优势,仍然是关键问题,这将决定周四的发布是行业真正的转折点,还是仅仅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成就。

半导体行业自十多年前ARM移动处理器取代英特尔的主导地位以来,从未见过如此程度的颠覆。小米这场耗资100亿美元的豪赌,可能又一次改写了行业规则。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