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权力转移:随着银行撤离,Citadel 收紧对期权市场的掌控
随着摩根士丹利退出电子期权交易,一个市场力量高度集中的新时代正在到来,这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下曼哈顿的华丽交易大厅里,一场金融权力正在悄然经历一场“地壳变动”,并且正在加速。随着Citadel Securities今天宣布收购摩根士丹利的电子期权做市业务,这一转型现已完成:华尔街的传统“看门人”已将一个关键市场拱手让给少数几家技术驱动的专业公司。
该交易在7月1日评论期结束、监管机构未提出异议后完成,将肯·格里芬(Ken Griffin)的这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掌握的摩根士丹利的场内期权业务、美国主要交易所的数千个专业交易席位,以及估计价值100亿至120亿美元的股票期权头寸。
最后一座银行也倒下了
对于摩根士丹利这家在电子期权做市领域保持重要业务的最后一家主要银行而言,此次撤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如今走进该银行的交易大厅,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昔日数百名交易员在拥挤的交易池中大声喊单,如今算法和工程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他们越来越多地为像Citadel这样的公司工作。
“我们所目睹的不仅仅是又一桩业务的转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期权策略师指出,“这是十年转型的高潮,专业技术公司在某些市场使银行的交易台变得过时。”
事实上,摩根士丹利的退出,追随了所有曾主导期权交易的“大投行”的类似举动。瑞银、花旗、高盛和美国银行都已完全退出或大幅缩减了其在自动化期权交易领域的业务。
从分散化到数字寡头垄断
这种整合的后果是深远的。Citadel Securities在收购前已处理美国股票期权约三分之一的零售经纪订单流,如今控制着约40%的专业做市商覆盖范围和超过35%的零售期权流量——这是历史性的高集中度。
连同其他四家公司——Susquehanna、IMC、Jane Street和Virtu Financial——这些做市商目前占多上市期权挂单量的85%以上。曾经由银行、经纪商和专业交易员组成的分散生态系统,已转变为一位市场结构专家所说的“技术主权寡头垄断”。
这种集中化为Citadel创造了市场参与者所称的“跨资产内部化优势”——这种竞争优势结合了其在股票和期权领域的巨大规模,使该公司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在内部匹配交易。据估计,此次收购使Citadel的Delta对冲循环缩短了150-200微秒——这是一个看似微小的时间间隔,却能转化为数百万美元的额外利润。
速度之王及其技术护城河
这一转变的背后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匹配:银行受制于监管资本要求和厌恶风险的文化,根本无法与Citadel等公司部署的专业技术竞争。
在奥罗拉和锡考克斯的巨型数据中心,Citadel建立了一个由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射频链路组成的专有网络,以微秒级的速度处理市场数据并执行交易。这种基础设施,加上积极的风险承担和专业化专注,使得传统银行的参与变得不可持续。
“银行不仅输掉了这场竞赛,它们甚至完全离开了赛道,”一位与银行和高频交易公司合作的行业顾问评论道。“巴塞尔协议III资本规则与技术投资差距相结合,造成了结构性劣势,无论多少机构知识都无法克服。”
0DTE革命:是否加剧系统性风险?
这种集中化的影响在零日到期期权(即当天交易当天到期的合约)的爆炸性增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曾是小众产品如今每天的标普500期权合约交易量高达220万份,三年内增长了五倍。
随着Citadel如今成为该领域的主导流动性提供商,市场观察人士警告“单点故障”风险增加。在市场压力时刻,如果Citadel的报价引擎哪怕短暂出现故障,由此产生的流动性缺口可能会引发剧烈的价格波动——类似于2015年8月重创ETF的“闪崩”。
“当一切完美运行时,这个系统运作得非常出色,”一位前监管机构官员指出,“但市场基础设施的韧性取决于其最集中的节点。我们创造了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效率被最大化,但可能以牺牲稳定性为代价。”
华盛顿的审视目光
监管机构对此次整合的反应仍不确定。尽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允许Citadel与摩根士丹利的交易顺利进行,未提出异议,行业分析师指出了未来三种可能的监管情景:
最有可能的情况(55%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