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陨落的金融操盘手”:前首席执行官被刑事调查,中国地产巨头摇摇欲坠
中国深圳 — 多年来,祝九胜一直是中国万科的核心人物。这家曾被视为不可动摇的地产巨头,其财务战略由他一手制定,大规模扩张由他助力推动,并使其成为国家成功象征。然而,周二当中国当局证实他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时,这一形象彻底破碎。这最清楚地表明,中国房地产危机已进入一个严峻而无情的全新阶段。
这一公告为长达九个月的戏剧性事件画上句号。早在今年1月,祝九胜曾在微信上发帖简短否认被拘留的传闻。数小时后,他便神秘失踪。几天过去,杳无音信,官方也未给出解释。1月27日,万科披露2024年预亏近450亿元人民币的惊人业绩时,他与董事长郁亮一同辞去CEO职务。
祝九胜的垮台不仅仅关乎一名高管。它标志着北京战略的深刻转变:静默救援的时代正在结束,问责制已被提上日程。随着万科的生存面临质疑,整个房地产业都屏息以待。
从银行家到地产巨擘的缔造者
祝九胜的崛起是中国自身转型的缩影。他自1993年起在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工作了近二十年,彼时深圳正从一座“世界工厂”演变为金融重镇。2012年,他跳槽至万科。六年后,他升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在公司内部,人们称他为“金融大脑”。他设计复杂的资本结构,积极利用杠杆,为万科的增长注入动力。债务飙升至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一切看似辉煌——直到“音乐停止”的那一刻。
压力加剧,裂缝显现
当局尚未公布祝九胜可能面临的具体指控,但他的案件已进入正式刑事程序。然而,围绕此案的背景,却充分说明了房地产行业裂缝的蔓延。
2024年7月,与祝九胜有关联的一家线上财富管理平台“鹏金所”(他曾担任其运营公司董事长)的投资者突然无法提取资金。项目停滞,赎回被冻结。澎湃新闻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报道引发全国关注,但实际的风险敞口规模依然隐而不宣。
随后,2024年4月又爆出惊人消息。一群烟台商业伙伴发布了一封公开信,指控万科高层涉嫌偷税漏税、资金挪用,甚至经营高息贷款业务。十家公司在信上盖章署名。万科对此坚决否认,声称当局从未发现偷税漏税的证据,且警方已于2023年11月拒绝受理相关投诉。
财务现实残酷袭来
无论指控如何,数字本身已道尽残酷的现实。万科从2023年的净利润1216亿元人民币,骤降至2024年预计高达4950亿元人民币的亏损——这是中国企业史上最严重的财务逆转之一。2025年1月至9月,销售额同比暴跌44%。
信用评级机构也注意到了这一点。2025年1月21日,标普全球将万科的评级下调至B-。该机构警告称万科现金流正在减弱,并指出同年有超过36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到期。分析师认为,万科仅境内债券就面临3000亿至4300亿元人民币的偿付压力,此外还有约66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债务。
万科最大股东兼国有救命稻草——深圳地铁集团,在2025年间多次出手相助,提供约239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利率约为2.3%,以帮助万科维持运营并避免违约。但即便如此,这口“井”也正在枯竭。
10月,这些救命措施的设计者,深圳地铁董事长辛杰辞职。他的离职比任何声明都更具说服力。观察人士认为,这预示着政策正在发生变化:政府正在从“救助”转向“撤退”。
“雪崩时……”
一句俗语如今在中国金融圈中回响:“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祝九胜的案件恰好印证了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说法。深圳当局似乎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反腐清理行动,其范围远超房地产开发商。金融公司、科技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都受到了密切关注。
恒大、宝能、万科。它们都曾借助高杠杆和金融创新,乘着房地产的浪潮扶摇直上。那些“花招”如今已不再奏效。今天,生存取决于真实的现金流,而非巧妙的资产负债表。
批评者认为,结构性缺陷助长了这场灾难。万科高管持股比例极低,这意味着管理层在推行激进战略时几乎不承担个人风险。正如一些观察人士所言,他们享受着“无风险的责任,无对齐的利益”。
生存之战
现在,最令人痛苦的问题很简单:万科能被拯救吗?
如果深圳地铁彻底撤出,分析师预计将出现资产贱卖、债权人优先受偿,以及竭力保护国有资金免受损失的局面。在最好的情况下,万科会缩减为一家更精简、以求生为导向的开发商。在最坏的情况下,它将步恒大的后尘——重组、诉讼和多年的不确定性。
对于那些曾信任万科“金字招牌”的购房者和散户投资者来说,万科的崩溃感觉像是一种背叛。线上论坛充斥着愤怒、要求起诉、呼吁查封资产的声音,以及关于高管“动动几笔签名就挪走数百亿”而普通人却要为此买单的黑色幽默。
中国传递的更广泛信息是明确无误的。刺激政策有其局限。市场将决定赢家和输家。高杠杆房地产已走到尽头。纾困属于过去,问责属于现在。
祝九胜,这位曾协助万科建立商业帝国的男人,如今正处于其可能崩溃的中心。他的命运可能决定中国如何化解这场房地产危机——是平静有序,还是混乱痛苦。这也可能决定那些曾经繁荣的缔造者,是否最终将为这场衰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