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拥有自己的稀土资源,为何仍依赖中国?
美国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稀土资源,近年来甚至加大了开采力度。然而,在将这些矿石转化为用于战斗机到电动汽车等各类产品的金属和磁体方面,美国仍然依赖中国。2024年,美国矿山开采了约4.5万吨稀土氧化物精矿。该国拥有约360万吨的探明和控制资源。即便如此,美国所使用的近8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仍来自海外。
真正的瓶颈在哪里
问题不在于从地下开采矿石,而在于接下来的环节。中国主导着混乱的中间阶段:分离和提炼稀土元素,然后将其转化为可用的金属和高性能磁体。全球约90%的稀土提炼和分离在中国进行。对于用于先进军事装备和风力涡轮机的重稀土,中国的控制权更是接近垄断地位。直到最近,全球约**99%**的重稀土加工都由中国负责。
美国已经重启了其在加利福尼亚州唯一的稀土大矿——芒廷山口矿,该矿目前正在生产一些分离产品,例如2024年生产了1300吨氧化钕镨。但这与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中游产业链的建设进展缓慢。
为何分离如此艰难
稀土的分离不像按颜色分类M&M's巧克力豆那么简单。这更像是试图在人群中通过气味分离几乎一模一样的双胞胎。稀土元素共有17种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分离它们需要数百个溶剂萃取步骤、复杂的化学工艺以及持续使用试剂。中国并非偶然获得这一领域的优势;它积累了几十年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复制。
环境和审批难题
稀土加工会留下大量的废弃物——粉尘、有毒气体,以及铀和钍痕迹产生的放射性污泥。每生产一吨稀土氧化物,预计会产生约13公斤粉尘、多达1.2万立方米废气、75立方米废水以及一吨放射性残渣。这些东西可不能随便倒在自家后院。
在美国建设新工厂意味着要经历数年的审批和诉讼。行业研究常提到,仅采矿许可就需要7到10年,这还不包括从发现矿藏到投产的漫长过程。即便政府监管机构也表示,国际比较情况复杂,但最终结论很清楚:繁文缛节拖慢了一切。
经济:一场昂贵的赌博
建设一座最先进的稀土分离或磁体工厂需要数亿甚至超过10亿美元。利润波动剧烈,因为稀土价格会周期性地起伏,通常取决于中国的竞争。美国主要的稀土矿商MP Materials公司在2024年公布了6540万美元的净亏损,与前一年的盈利相比急剧逆转。
局面如何逆转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主导稀土领域。芒廷山口矿是其王冠上的宝石。但在环境事故发生后,该矿关闭,中国抓住了机遇。凭借廉价劳动力、宽松的监管以及积极的国家支持,北京建立起了一条垂直整合的供应链。到2010年中国对日本停止稀土出口(引发了一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时,谁占据上风已一目了然。
美国重建其供应链
华盛顿已从单纯资助研究转向直接投资该行业。自2020年以来,五角大楼已向国内稀土分离、金属和磁体项目投入了超过4.39亿美元。2025年7月,它采取了更大胆的举措:以4亿美元收购MP Materials公司的股权,并提供托底价格支持。
得克萨斯州已成为美国磁体制造的热点地区。MP公司位于沃斯堡的工厂正准备量产磁体,而Noveon Magnetics公司正在圣马科斯扩大生产。与此同时,莱纳斯公司正在考虑在得克萨斯州建立一家重稀土工厂,尽管其未来取决于经济效益是否可行。
怀俄明州的巨大资源
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是怀俄明州的哈勒克溪,它拥有26.3亿吨的巨大资源量,其中稀土氧化物含量约为864万吨。理论上,这看起来像是一个颠覆性项目。但分析师警告称,只有一小部分资源具有经济可采性,即便如此,将巨大的资源转化为一个可运营的矿山也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一个不断变化但顽固的风险
中国并未止步不前。它收紧了配额、限制了出口,并将管控范围扩大到磁体以及重稀土。这使得全球供应风险持续存在。即便美国、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有了新的投资,大多数预测仍认为中国将在21世纪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继续控制稀土提炼的绝大部分份额。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目前的政策正在推行**“从采矿到磁体”的战略**——在国内或与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建立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目标很简单:确保北京的一个决定不会让美国工厂陷入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