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账单:瑞银支付3亿美元,彻底解决瑞信抵押贷款危机遗留问题
苏黎世 — 瑞银集团高管上周签署文件,正式终结了2008年金融危机遗留下来最持久的篇章之一。8月1日宣布的与美国司法部达成3亿美元和解协议,远不止是一个法律程序上的了结,它标志着对困扰全球银行业近二十年的有毒遗产进行系统性清除。
此次支付解决了瑞士信贷灾难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丑闻中最后的消费者赔偿义务。这一系列金融不当行为,导致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崩溃。对于2023年收购了这家受创瑞士竞争对手的瑞银而言,此次和解标志着其在业内人士所称的“银行业历史上最复杂的金融考古项目”中又迈出了审慎的一步。
一位密切关注瑞信整合进程的资深风险分析师指出:“这不仅仅是结清一份法律档案。它关乎瑞银系统性地挖掘并排除那些可能随时引爆的金融‘地雷’。”
当抵押贷款成为“导弹”
此次和解的根源可追溯到2008年之前狂热的那些年,当时瑞士信贷与其他主要银行一样,将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行打包并销售,这些证券后来被揭露为“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5年至2007年间,该银行积极向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医院和慈善机构——推销这些证券,据称当时明知基础贷款充斥着欺诈和风险。
欺诈的规模令人震惊。瑞士信贷故意将次级贷款和“垃圾”抵押贷款打包成被宣传为安全投资的证券,导致损失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蔓延。危机爆发时,这些有毒资产成为一系列崩溃的催化剂,给全球经济造成数万亿美元的损失。
法律清算于2017年到来,当时瑞士信贷与美国司法部达成了一项52.8亿美元的和解协议,其中包括24.8亿美元的民事罚款和28亿美元的消费者赔偿。该协议要求银行向陷入困境的借款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包括贷款修改、债务减免以及为经济适用房项目提供资金。
然而,瑞士信贷在履行这些义务方面举步维艰。消费者赔偿部分仍未完成,自2021年起未偿金额每年以5%的速度累积。2023年6月瑞银收购瑞士信贷时,不仅继承了资产和客户,也继承了这项不断增长的金融负债。
无人想要的“遗产”
对瑞银而言,收购瑞士信贷既代表着非凡的机遇,也带来了生存风险。这笔交易将瑞银打造成了一个财富管理巨头,同时也使其背负上了一位前瑞银高管私下形容的“金融丑闻博物馆”。
抵押贷款和解只是庞大历史遗留问题拼图中的一小部分。瑞银继承了几十起正在进行的法律案件、监管调查和合规义务,范围涵盖从逃税到洗钱的方方面面。今年早些时候,该银行解决了与美国司法部相关的其他税务事宜,涉及超过5亿美元的罚款。
一位要求匿名的银行业分析师指出:“每个季度,瑞银高管都会屏息等待下一个遗留问题的‘惊喜’。抵押贷款和解消除了一个主要的不确定性,但‘考古挖掘’仍在继续。”
这次和解的财务机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人们一窥银行如何管理所继承的风险。瑞银预计这笔款项将在其“非核心和遗留业务”部门产生一次性贷项,因为之前设立的准备金将被释放。这种会计处理方式表明,该银行此前对这一特定风险进行了保守的超额拨备——这一战略性决策如今为其带来了适度的盈利顺风。
拆除“金融定时炸弹”
此次和解反映了瑞银“加快解决遗留问题”的更广泛战略,这一口号自整合伊始便指导着整个进程。对于管理层而言,每结清一个案件不仅意味着财务上的解脱,更是在日益怀疑复杂银行合并的资本市场中赢得信誉的保障。
一位负责欧洲银行的信用分析师解释道:“市场对瑞银的清理执行情况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对其核心业务表现的关注。每一个解决的遗留问题都降低了股票中隐含的‘未知未知’风险溢价。”
这种方法看起来有条不紊,而非仓促行事。瑞银系统性地首先处理了最引人注目的法律风险,通过和解付款来消除不确定性,即使最终成本可能超出最初的估计。该战略优先考虑可预测性而非成本优化——这是一项旨在恢复市场信心的权衡决策。
然而,重大风险依然存在。除了抵押贷款和解之外,瑞银仍面临回购诉讼、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以及跨多个司法管辖区的各种监管行动的风险。业内专家估计,瑞士信贷剩余的法律义务仍可能产生数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遗留风险的新考量
此次和解发生在金融市场对遗留风险定价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大背景下。后危机时代的银行监管使得法律不确定性承担成本更高,而激进投资者则日益要求继承负债的透明度。
对于专业交易员和机构投资者而言,瑞银的和解提供了一个遗留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该银行的方法——将积极拨备与系统性执行和解相结合——为大型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复杂的继承法律问题提供了模板。
一位密切关注整合的机构投资者观察到:“瑞银本质上在运营一家全球银行的同时,还在进行一项大规模的风险考古项目。抵押贷款和解表明他们可以同时执行这两项任务。”
投资前景与市场影响
从投资角度看,此次和解可能预示着瑞银收购后发展轨迹的一个拐点。市场分析师认为,持续的遗留问题清理,加上已证明的成本协同效应,可能随着监管不确定性的减少而推动估值倍数扩张。
自收购以来,该银行已累计实现91亿美元的成本削减,正接近其130亿美元的目标。如果瑞银能保持这种执行势头,同时避免新的遗留问题,股票投资者可能会开始根据其运营业绩而非法律不确定性来为其股票定价。
然而,投资逻辑依然脆弱。任何重大的新遗留风险都可能迅速瓦解市场信心,压缩估值倍数,并引发对管理层尽职调查能力的质疑。尤其是信用投资者,仍在密切关注法律考古是否揭示了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前瞻性分析表明,瑞银投资者面临三种潜在情景。基准情景假设持续有序清理,随着不确定性解决,估值倍数适度扩张。上行情景则可能出现估值加速重估,如果管理层能提前消除主要遗留风险,同时实现卓越的核心业务表现。下行情景仍是出现此前未知的负债,从而压垮管理层的信誉并使资本充足率承压。
投资决策应考虑过往和解表现不保证未来风险解决,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咨询财务顾问以获取个性化指导。
危机的漫长阴影
当瑞银高管结清瑞士信贷的抵押贷款义务时,他们不仅标志着一个法律里程碑,也标志着一次文化转型。这3亿美元的支付代表了近二十年前所做金融决策的最终财务清算——提醒人们系统性危机的阴影可以延伸多远。
对于在止赎危机中失去房产的数千名房主,以及因抵押贷款证券遭受巨额损失的机构投资者而言,此次和解提供了一种迟来的正义。然而,它也凸显了金融问责制的不对称性:系统性风险被社会化,而清理成本最终由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承担。
此次和解让瑞银的法律账簿变得更清晰,但其根本性挑战并未改变。该银行现在必须证明,其系统性解决遗留风险的方法能够在日益复杂的全球金融格局中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瑞士银行大厅的沉静精准中,瑞银继续着其一丝不苟的工作——将一家机构的失败残骸转化为另一家机构的未来基石。抵押贷款和解标志着这一转型取得了进展,但对这项前所未有的金融“挖掘”的最终评判仍未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