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准:AI恐慌与债券避险潮标志着华尔街市场转折点
11月18日星期二,华尔街的情绪发生了一种几乎能隔屏感受到的转变。在目睹AI股票数月来飙升后,市场终于停下来喘口气。这并非恐慌,更像是投资者猛然醒悟,揉揉眼睛,发现一些科技巨头的股价已远远脱离地心引力。道琼斯指数下跌1.07%;纳斯达克指数受其2025年冲刺的主力军拖累,下跌1.21%。亚马逊股价下挫4.2%,AMD滑落4.5%。龙头股回调,其影响深远。
然而,真正的故事却在债券市场上演。当硅谷的光芒短暂黯淡时,投资者纷纷涌向美国国债寻求避险。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经历了急剧的V型走势,最终下跌1.74个基点,收于4.1212%。每当市场恐慌时,资金通常会直接涌入主权债务。
抛售潮剖析:估值遭遇现实
如果你想了解道琼斯指数为何下跌498点,就得从市场的支柱说起。所谓的“科技七巨头”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已膨胀至约35%,其远期市盈率为28倍。而历史平均水平接近20倍,这表明这些巨头的估值已过度拉伸。数月来,支撑这些高估值的叙事很简单:AI支出将持续增长,没有上限。如今,投资者终于开始质疑这种趋势能持续多久。
问题并非AI是否会塑造未来。问题在于微软和Meta等超大规模企业,在预计五年内折旧将翻三倍的情况下,能否合理化每年近3000亿美元的AI资本支出。星期二的抛售潮也反映了对这一担忧的投票。随着英伟达财报将于11月20日公布,许多交易员决定规避风险,担心即使一份稳健的报告也可能无法满足股票中已计入的天价预期。
与此同时,来自实体经济的微弱信号传来不和谐音。家得宝第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并下调了业绩指引,提醒所有人,即便AI蓬勃发展,普通消费者仍在勒紧裤腰带。当利率高企时,大型家居装修支出往往会受挫,这种疲软与AI热潮形成鲜明对比。当经济的两面呈现出不同景象时,市场往往会选择更谨慎的一面。
随后是美联储。美联储的团结一直是主席鲍威尔的优势之一,但现在裂痕正在显现。美联储理事沃勒提出12月降息的可能性,以缓冲劳动力市场走软。其他官员则反驳,指出核心PCE通胀率仍停留在2.7%。当政策制定者出现分歧时,投资者会为市场动荡做好准备。毫不意外,VIX指数飙升至24.19,交易员们争相购买保险以防范潜在的政策失误。
本机构投资论点:战略性退后一步
以下是本机构对11月18日市场震荡的解读——旨在为寻求清晰而非混乱的投资者从背景噪音中区分真实信号。
这并非一场崩盘,甚至不是结构性断裂。这是一次典型的AI疲劳风险规避时刻,并伴随着对长期债券的温和需求。把它看作是按下了重置按钮,而非触发了熔断机制。投资者并非逃离AI叙事,而是在重新定价。
驱动因素的层级
我们的内部排名将AI估值过高置于首位,占比约60%。市场仍然相信AI革命,微软与Anthropic等合作协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时间线。现金流不会像资本支出增加那样迅速实现,当基础设施密集型公司像纯软件公司一样交易时,地心引力终将胜出。这就是抛售主要集中在英伟达和AMD等AI基础设施相关公司的原因。与此同时,那些变现模式更清晰的公司——例如上涨3%的Netflix——表现良好。这并非大规模出逃,而是资金轮动。
宏观信号
债券市场在不确定时期表现出了应有的避险特征。这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信任票。我们正在观察到温和的牛市陡峭化,2年期/10年期国债利差扩大至正54.2个基点。摆脱倒挂通常预示着衰退担忧正在缓解。实际收益率仍然紧张,但通胀预期有所下降——10年期TIPS(通胀保值债券)收益率跌至1.8191%。家得宝疲软的业绩数据进一步支持了经济正在充分降温的观点,这可能促使美联储维持宽松倾向,即便降息的步伐仍存争议。
实施策略
我们不赞同逢低买入科技七巨头。相反,当前哑铃型策略更具意义。
一端是信用债与久期。当收益率曲线趋于正常化且实际收益率保持高位时,增加5-10年期久期的债券配置显得具有吸引力。星期二的V型收益率反弹强调了避险情绪依然强烈。
另一端是精准选股。避开面临短期盈利风险的高贝塔AI基础设施股。转而青睐“盈利性增长”的公司——例如甲骨文和Netflix,它们在增长的同时没有大量烧钱进行资本支出。
最后一条警告:不要将其视为互联网泡沫破裂。今天的科技公司实际创造营收。市场正在经历一场“VaR(风险价值)重置”,系统性策略正在去杠杆。明智之举是保持耐心,待波动性降温后再重建核心仓位。
前景展望:波动性成为新常态
当交易员们审视星期二抛售潮的余波时,很明显这不仅仅是又一个糟糕的日子。市场正在从炒作转向实质。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估值受到挤压,审查更加严格。
接下来的几天将取决于硬数据和市场情绪之间的拉锯战。如果英伟达宣布需求持续创纪录,市场可能会瞬间反弹3-5%。然而,技术性损伤依然存在。罗素20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均录得数月来最差的10日表现。再考虑到“特朗普交易”(通过新的关税重新引发通胀担忧),股市的支撑显得脆弱。
归根结底,11月18日成为一次压力测试。它暴露了少数巨头主导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并提醒所有人,债券仍然是市场的试金石。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次温和的警告:AI繁荣第一波的轻松收益已落入他人囊中。然而,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片沃土。市场重新校准总是会创造机会,回报属于那些足够自律,能够等待“飞刀落地”后再去拾起的人。
非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