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故事的两面:Shein巴黎快闪店如何揭示现代消费者的矛盾心态
巴黎——漫步在热闹的里沃利街,你会看到巴黎所有的魅力——典雅的奥斯曼建筑、游客们争相拍照,而现在,这里上演了一场激烈的理念冲突。在宏伟的BHV玛莱百货公司门外,抗议者们挥舞着纸板标语,指责Shein助长了“社会和环境破坏”。衣着考究的政界人士也加入了声讨队伍,为法国的精湛工艺和可持续发展辩护。然而在店内,百货公司华丽的“美好年代”穹顶下,数百名购物者排队等候数小时——他们准备做的事情,正是外面那些人所谴责的:购买Shein的服装。
那个下午浓缩了一个更宏大的故事。BHV发生的事件不仅仅是关于时尚伦理的局部争论,它更是全球性困惑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法国官员将自己描绘成民族自豪感的捍卫者。另一方面,中国评论员则将Shein的全球影响力视为中国经济实力的证明而大加赞扬。事实上,双方都误读了。Shein的争论与其说是关于爱国主义,不如说是揭示了消费者、资本主义和良知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法国的矛盾最容易察觉。尽管政府威胁要对快时尚征收新税,甚至讨论暂停Shein的活动,但法国民众却悄悄地点击着“加入购物车”。按销售额计算,Shein现已成为法国第五大服装零售商。近2700万法国互联网用户——接近总数的40%——拥有活跃的Shein账户。
在BHV开业现场,这种脱节显而易见。一位名叫蒂埃里(Thierry)的顾客看着抗议活动,耸了耸肩。他直言不讳地说:“伪君子。这些在这里大喊大叫的人,一回家就会在Shein、Temu或eBay上购物。他们只是想要便宜的东西。”
他并没有夸大其词。《世界报》后来的报道证实了他的说法。许多法国购物者将批评者斥为“巴黎潮人”(Parisian bobos)——指脱离现实的时尚都市精英。他们承认自己也购买Zara等品牌,而这些品牌也绝非可持续发展或本地工艺的典范。他们公开谴责Shein,但私下里却钟爱它的价格。
这是第一个真相。第二个真相正在中国展开,在那里,Shein的成功被宣传为一场民族胜利。一些中国社交媒体称该公司是中国创业主导地位的象征。但这种说法同样站不住脚。它将全球流行误认为是真正的进步,并且忽视了中国自身消费文化中正在发生的变化。
中国消费者对Shein的“便宜又快”模式并不像宣传所暗示的那样着迷。事实上,最近一项研究显示,47%的中国消费者现在只购买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这是一种对Shein所代表的一次性消费文化的无声反抗。他们想要耐用、时尚、制作精良的商品——经久耐用的产品。这种新思潮帮助太平鸟(Peacebird)、URBAN REVIVO(都市丽人)和波司登(Bosideng)等本土品牌蓬勃发展。这些品牌不仅仅依靠价格竞争;它们通过设计、功能和质量赢得顾客忠诚度。
这些公司代表着一个更深沉、更自信的中国——一个民族自豪感源于精湛工艺而非偷工减料的国家。因此,当人们声称Shein反映了中国创新时,他们就抓错了重点。该品牌真正的专长在于利用漏洞,而非创造未来。
Shein的商业模式并非长期卓越的证明——它只是巧妙地利用了贸易规则中的暂时性漏洞。该公司在欧洲的迅速崛起,正是建立在欧盟一项允许小包裹免税入境的豁免规定之上。立法者们已在着手堵塞这一漏洞。而当Shein试图在巴黎开设实体店时,这种幻象便破灭了。顾客抱怨服装价格过高、质量粗糙。一位名叫索菲亚(Sophia)的女士拿起一件仿皮外套,看了看95欧元的标签,然后走开了。她说:“太贵了。Zara的更好。”
这家“店”与其说是一个真正的商店,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拍照点——一个伪装成体验的快闪广告。没有了线上折扣,Shein的魔力便消失了。
至此,这种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法国政界人士对Shein的阴暗面——其模糊的劳工条件、巨大的浪费和过度消费——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他们却选择性地忽视了数百万本国选民让这个品牌得以生存的事实。而那些急于将Shein视为民族自豪象征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则将投机主义误认为是进步。
最终,市场本身将给出裁决。随着欧盟打击税收漏洞和虚假广告,Shein的优势将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正在走向高端市场,他们要求更好的产品,而不仅仅是更便宜的。
未来全球时尚竞赛的赢家,不会是那些以最低价格销售最多商品的企业。而是那些能为购物者提供真正值得购买的产品——创新设计、持久品质和道德生产的企业。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尽管Shein炒作得沸沸扬扬,但它只是时尚界成长阵痛中的一个阶段——在全球商业大戏中,一次巧妙但短暂的表演。其巴黎快闪店绝非胜利的象征。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令人不安的真相:西方的虚伪、东方的过度自信,以及双方对便利的共同沉迷。
当尘埃落定,留下的将不是Shein华丽的店面或病毒式销售,而是全球消费者要求更好产品——并且最终言出必行——的无声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