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战争刚刚升级——华尔街却未看清要害

作者
ALQ Capital, CTOL Editors - Ken
13 分钟阅读

稀土战局已变:华尔街误判了重点

中国并非禁止出口,而是限制他国竞争能力。

头条新闻再次误导了所有人。上一次中国宣布实施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时,投资者们几乎是“自动驾驶”式反应:矿业股飙升,科技股下跌,市场分析师们则老调重弹,谈论着对那些大多数人甚至叫不出名字的元素可能造成的供应冲击和价格飙升。

但这一次,北京改变了策略。

中国并没有像过去通过许可制度那样,直接扼制原材料供应,而是将目标对准了更重要的东西:将这些材料提炼成可用产品所需的工具、工艺和专业知识。

这不再是简单的大宗商品供应紧张,而是对技术诀窍的战略性封锁。

Rare Earth War
Rare Earth War

共识集中在错误的瓶颈上

这就是投资界一直误判的地方:他们正争相将资金投入到每个有铲子的国家的新稀土矿中。澳大利亚有矿藏,美国有矿藏,加拿大、格陵兰、越南——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富含镧系元素的泥土。

但泥土从来都不是问题。

真正的挑战在于将这些泥土转化为超纯单一元素所需纷繁复杂、高度专业且环境风险巨大的步骤。这包括长达一周、容不得丝毫污染的溶剂萃取序列;生产性能稳定磁体所需的深厚冶金技术;以及在工业规模上运行所有这些流程而不造成有毒废弃物的能力。

现在,北京正确保其他国家无法掌握这些技术。

新的管制措施禁止出口分离设备、提炼技术、磁体制造工艺,甚至包括回收系统。更隐蔽的是,这些措施还包含了“采用中国工艺制造”的条款,将外国制造的产品也纳入其中。如果产品中含有哪怕0.1%的稀土材料——或者使用了中国技术制造——就可能需要获得北京的批准。

这不仅仅是控制材料,更是控制全球生产资料。

为何开矿也无法拯救你

投资者正在追逐错误的奖品。许多稀土开采项目都吹嘘其惊人的矿石品位和巨大储量。然而,将稀土从地下挖出来,并非其战略价值的真正所在。

以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为例。其价值并非源于土壤中的矿物质,而是来自旁边那个耗费数十年时间才优化完善的分离综合体。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约90%的稀土分离产能。尽管多年来关于“供应链多元化”的政治喧嚣不绝于耳,但这一数字几乎没有改变。为什么?因为建设稀土分离产能每次都会遇到同样的三个障碍。

首先,是环境噩梦。提炼稀土会产生有毒甚至有时具有放射性的废弃物。大多数西方国家不会为此类环境责任发放许可证。但中国却无论如何都推进了,承担了其他国家拒绝承担的污染。

其次,是专业知识鸿沟。那些懂得如何大规模运行这些流程的人几乎都是中国人——而新的管制措施阻止他们未经许可在海外工作。北京刚刚将人才变成了武器。

第三,是漫长的学习曲线。即使有了资金、设备和许可证,也可能需要数年才能解决所有问题。作为少数非中国稀土加工商之一的莱纳斯(Lynas),花费了十多年时间以及近10亿美元才实现稳定生产——其运营规模仍远不及中国。

真正的瓶颈:重稀土和磁体

如果你真的担心稀土,至少要担心对的稀土。并非所有稀土都具有同等价值。市场将它们混为一谈,但真正的战略压力在于重稀土元素——尤其是镝和铽——以及用它们制造的高性能磁体。

铈和镧等轻稀土相对丰富且易于分离。而重稀土则稀缺,加工困难,但在关键应用中不可或缺:F-35战斗机飞控系统、硬盘驱动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海上风力涡轮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控制着全球约95%的重稀土分离产能。西方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建设这种产能并非简单地订购机器;它需要中国刚刚锁定的工艺知识。

至于磁体?这个瓶颈甚至更紧。生产通过镝扩散的顶级烧结钕铁硼磁体,需要一系列特殊且精确调整的步骤——氢碎化、气流磨、磁场取向、高精度烧结。中国公司用了数十年时间完善了这些方法。在西方,类似的尝试仍停留在原型阶段,每个工厂耗资数亿美元,并需要数年才能建成。

资金应该流向何处(但大多没有)

风险投资热衷于追逐光鲜亮丽的趋势。最近,这意味着试图用人工智能取代程序员和律师。这或许很有趣,但却完全忽略了地球上最紧迫、最有经济前景的挑战之一:修复稀土中游供应链。

不是再开一个矿。也不是一个为期15年的垂直整合幻想。

真正需要的是针对特定技术瓶颈的精准解决方案——重稀土分离、磁体烧结、氢碎化、溶剂萃取自动化——这些方案应由具备真正专业知识的团队开发,并有明确的军用级认证途径。

时机再好不过了。美国政府正超越补贴和贷款,开始直接入股关键材料项目。《国防生产法案》正在被启用。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项目审批正在加速。然而,投资者仍在向软件仿制品投入数十亿美元,而战略基础设施却缺乏资金。

看看经济效益:一家在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下攻克重稀土分离技术的公司,在中国刻意收紧供应的市场中,可以获得接近60%的毛利率。国防合同提供长期收入。产业政策降低风险。技术复杂性构筑了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这正是风险投资最初旨在支持的那种硬科技、高影响力机遇。

镓的干扰

现在,我们来谈谈关于镓价格的流行谣言——镓是芯片、雷达和5G系统所需的另一种稀有材料。社交媒体声称,中国国内镓的售价低于每吨1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买家却要支付每吨80万美元。据称,存在着上千倍的价差,等待被套利。

但这个计算是错误的。

那些中国的价格是以每公斤计价,而不是每吨。按每公斤1,780-1,820元人民币(约合250美元)计算,一公吨镓的价格约为25万美元。美国高纯度镓的现货价格根据品级不同,每公斤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

为什么这个错误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了炒作和错误信息如何分散人们对真正战略问题的注意力。是的,自2023年中国收紧管制以来,镓价格已上涨一倍多。是的,西方买家面临供应压力。但虚假数字助长了错误的决策,导致资本追逐虚构的套利,而非寻求真正的解决方案。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国限制稀土技术出口的举动非常巧妙。它避免了全面禁运可能引发的反弹,甚至对中国生产商的伤害也不大。相反,它创造了一种结构性优势:即使西方建立自己的稀土供应链,也将耗时更长、成本更高,且技术上落后——除非它能独立重塑中国数十年的工艺知识。

对于先进科技产业而言,这造成了永久性的风险溢价。半导体代工厂、硬盘制造商、电动汽车制造商、国防承包商——所有这些都将面临额外的合规文书工作、更长的交货期和更多的采购难题。不会出现严重的短缺,只是持续的摩擦和不断缩水的利润。

对于投资者而言,教训很简单:停止追逐矿产。开始建设中游产能。机会在于分离技术、磁体制造、回收方法以及那些蕴含着中国希望保留的专业知识的专用设备。支持非中国专家。专注于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宏大的供应链帝国。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信息甚至更严峻:机会之窗正在关闭。建设稀土中游产能的理想时机是十年前。次佳时机就是现在。这意味着要接受一些环境权衡,简化繁文缛节,保证采购,甚至持有战略项目的股权。

令人不适的真相

中国没有禁止稀土出口。它做了一件更聪明的事:它确保任何试图竞争的人,都将需要中国拒绝分享的那些技术。这在地缘政治上,就相当于爬到顶峰后,抽掉了梯子。

真正的问题并非西方能否建立自己的稀土产业。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他们可以做到。

问题在于,在中国领先优势变得无法追赶之前,西方能否足够快地做到这一点——并且以不至于使其变得无关紧要的成本。

因为真正的瓶颈从来都不在地底下。

它在工厂里。而中国刚刚把门锁上了。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