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um Systems在1.6亿欧元融资轮后于2025年成为德国首家国防科技独角兽

作者
Ursala Meinl
12 分钟阅读

深入了解量子系统公司的崛起:德国2025年首个国防领域“独角兽”与欧洲无人机技术革命

随着战争、人工智能和自主技术重塑战场,一家巴伐利亚初创公司正在改写国防技术的规则。量子系统公司凭借1.6亿欧元的新融资和超过10亿欧元的估值,不再是边缘创新者——它正在成为欧洲战术无人机领域的领军企业。


欧洲国防思潮中心的无人机制造商

慕尼黑——在慕尼黑郊外一个不起眼的工业园区里,量子系统公司的工程师们正在测试流畅的固定翼无人机,它们看起来更像是未来派滑翔机,而不是战争机器。有些无人机垂直起飞然后悬停;有些则悄无声息地以弧线加速前行。在它们的碳纤维外壳下,是经过乌克兰数千次作战任务训练的算法、支持人工智能的边缘处理器,以及为延长战场续航而精心调整的混合推进系统。

这家公司与2021年时的样子已截然不同。

量子系统公司由前德国联邦国防军飞行员弗洛里安·赛贝尔于2015年创立,最初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但随着俄罗斯在2022年初全面入侵乌克兰,该公司积极转向国防领域——这一转变如今将其推入了欧洲地缘政治、全球国防供应链和风险投资市场的聚光灯下。

今天,量子系统公司完成了1.6亿欧元的C轮融资,将其估值推高至超过10亿欧元大关。它是2025年德国第一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公司——也是该国历史上第二家国防领域的初创公司。

一位熟悉此次融资的柏林投资人表示:“国防现在是欧洲风险投资的一个战略领域。”“量子系统的成功传递了一个信息:欧洲不再将无人机需求外包给美国或中国。”


从转型到强大:一家初创公司穿越冲突与资本的历程

量子系统公司转型的规模之大难以言喻。在短短三年内,该公司的收入从2000万欧元飙升至2023年的1.1亿欧元,并预计2024年将超过2亿欧元。该公司现在每年生产多达4000架无人机,服务于德国、乌克兰、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军事客户。

其大部分发展势头得益于其旗舰无人机——Vector AI。这是一款混合型电动垂直起降(eVTOL)平台,能够垂直起飞、进行固定翼巡航,续航时间超过180分钟。然而,其真正的优势在于软件:无人机上搭载的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执行导航、威胁探测和战场数据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操作员的认知负担。

一位北约相关分析师指出:“他们不仅仅是在制造无人机——他们正在制造带有战场智能的飞行计算机。”“而且他们是在实战中学习,而不是在模拟中。”

量子系统公司的快速扩张是战略性的,而非混乱的。该公司收购了德国直升机无人机制造商Airrobot,并接管了Nordic Unmanned在英国的业务,以整合生产和人才。它现在在德国、罗马尼亚、乌克兰和澳大利亚设有办事处,拥有超过550名员工。


更大的图景:欧洲竞相打造自己的安杜里尔

量子系统公司的崛起并非孤立现象。它是在紧迫性和政策共同催化下,欧洲国防创新加速的一部分。

欧洲国防无人机市场——2024年估值接近80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以高达27%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超过全球平均水平。随着2024年国防科技领域部署超过52亿美元的风险资本,以及欧盟10亿欧元的欧洲国防基金推动跨境采购,像量子系统这样的初创公司正在获得市场机会和政策支持。

总部位于葡萄牙、制造人工智能增强型海上无人机的Tekever公司今年也跨过了“独角兽”门槛。该公司计划未来五年内在英国业务投资4亿英镑——这表明这并非泡沫,而是一种结构性调整。

一位驻伦敦的国防投资人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持续竞争而非周期性战争的时代。”“这一现实已写入国防预算——也写入了像量子系统和Tekever这样公司的估值中。”


竞争舞台:量子系统在全球的地位

尽管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仍由美国巨头如诺斯罗普·格鲁曼(2023年无人机相关收入达110亿美元)主导,但战术情报、监视和侦察(ISR)利基市场——单价低于25万美元的非武装中小型无人机——仍是竞争激烈的领域。

量子系统的关键优势在于三个方面:

  1. 架构:其混合固定翼垂直起降设计非常罕见,兼具长航时续航能力和无需发射器或跑道的垂直起降能力。
  2. AI集成:无人机上实时的边缘处理能力使得决策更快、更自主——这对于有争议的空域至关重要。
  3. 出口可行性:与受ITAR(国际武器贸易条例)或政治因素限制的美国或中国平台不同,量子系统的无人机为欧盟盟友提供了主权、可与北约互操作的解决方案。

其竞争对手包括安杜里尔(Anduril)、赫尔辛(Helsing)和斯凯迪奥(Skydio)。但量子系统公司是目前唯一同时拥有实战验证和全面欧盟生产能力的公司。

然而,未来的道路并非没有风险。


规模化并非易事:供应链、地缘政治和出口瓶颈

量子系统公司的增长将面临多方面的考验。

1. 生产和组件限制

随着计划到2026年每年生产5000多架无人机,公司必须在没有瓶颈的情况下扩大精密制造规模。供应链的脆弱性——从AI芯片到锂电池——可能会阻碍其发展势头。

一位西班牙的采购官员警告说:“半导体或航空电子设备的任何中断都会导致生产计划延迟数月。”“特别是考虑到AI模块的供应基础全球且脆弱。”

2. 监管阻力

虽然量子系统不受美国ITAR管制的约束,但欧盟的出口法律和两用物项分类框架仍然构成障碍——特别是在拉丁美洲或东南亚等非北约市场。

3. 战略脆弱性

作为一家依赖与当前冲突相关的国防合同的单创始人公司,量子系统的风险并非可以忽略。乌克兰的和平解决方案或柏林的预算重新分配可能会短期内抑制需求。


战场之外:量子系统能否在民用领域也取得成功?

尽管量子系统在国防领域的实力如今无可辩驳,但其军民两用前景仍是愿景。该公司声称其技术可应用于采矿、能源基础设施和灾害响应等领域,但这充其量也只是早期阶段的试点项目。

Tekever在这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展,欧洲海事安全局和英国内政部是其常年客户。

一位德国分析师表示:“民用市场需要的是投资回报,而不是技术演示。”“在看到大批量的民用合同之前,多元化仍然只是一个假设。”

尽管如此,量子系统的商业雄心是真实的——并得到了监管层面的推动。欧盟的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等倡议日益强调军民两用创新。


投资人视角:下一步是什么——以及谁可能收购他们

最有可能的近期情景是战略性整合。鉴于空客(Airbus)和亨索尔特(Hensoldt)等投资人已经出现在量子系统的股东名单中,收购或增持股份似乎是可行的。

一位驻巴黎的国防银行家指出:“如果欧洲想要确保自己的无人机能力,就需要从工业上加以巩固。”“空客收购25%的股份将是一个明智的先发制人策略。”

另一种可能性是公开上市——也许在2026年后,一旦国防IPO再次获得政治接受,可能会在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

无论哪种情况,量子系统都在将自己定位为不仅仅是一家无人机供应商,更是一项国家资产。


德国对无人机的押注如今是欧洲的战略考验

量子系统公司体现了21世纪三个趋势的交汇:由自主和人工智能塑造的战争、流向国防领域的风险资本,以及渴望重申产业主权的欧洲。

它拥有人才、技术、实战验证,以及现在所需的资本。

尚待证明的是,它能否经受住规模化带来的审视:管理地缘政治复杂性、维护供应链完整性,以及在战场之外实现军民两用愿景。

目前,德国拥有了自己的无人机“独角兽”。它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可能会决定未来十年欧洲安全的面貌。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