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放弃电池制造雄心,Cellforce子公司裁员200人

作者
Yves Tussaud
22 分钟阅读

电池产业的战略收缩:当欧洲梦想遭遇全球现实

德国罗伊特林根 — 保时捷汽车股份公司宣布,将放弃内部电池电芯生产,并将其子公司Cellforce从一家制造企业转型为研发中心,此举将影响该部门近300名员工中的约200人。

根据公司声明,这家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援引“销量原因和缺乏规模经济”作为停止独立电池电芯生产的理由。保时捷将此决定定性为“电池业务重组”,其背后原因是电动汽车需求增长低于预期,以及中国和美国市场状况恶化。

Cellforce最初旨在为保时捷电动跑车生产高性能电池电芯,现将放弃其制造扩张计划,转而专注于电芯和系统开发。受影响的员工将面临裁员,公司将“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处理,并可能提供大众集团电池子公司PowerCo的安置机会。

一个电池研发中心的现代立面,象征着欧洲的高科技产业雄心。(cellforcegroup.com)
一个电池研发中心的现代立面,象征着欧洲的高科技产业雄心。(cellforcegroup.com)

这次战略性撤退标志着保时捷垂直整合雄心的一大逆转,并凸显了欧洲汽车制造商在尝试建立独立电池供应链方面面临的更广泛挑战。尽管制造重心发生转变,保时捷仍强调电气化是其产品路线图的核心,并指出2025年上半年欧洲电气化率达到57%。

这一决定揭示了欧洲电池制造业面临的严峻经济现实,雄心勃勃的技术愿景日益与全球规模经济的残酷数学法则相冲突。

当规模成为唯一的真理

放弃的算术

电池制造中的规模经济原则是指,产量越大,每单位电池的成本就越低。这种成本优势是建设大型“超级工厂”的主要原因,因为其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旨在降低制造成本,使电动汽车更经济实惠。

在Cellforce的现代化设施内,先进设备已准备就绪,可生产高性能电池电芯,但这些电芯现在永远不会下线了。该公司在紧张的全体员工会议上与员工分享的内部分析显示,正如业内资深人士曾悄悄怀疑的那样:鉴于全球销量限制以及中国和美国市场状况恶化,扩展到“可行的成本位置”被证明是不可能的。

这套数学法则不容情面。如果不能达到每年40-60吉瓦时 (GWh) 的生产门槛,即使是高端汽车制造商也无法与大规模生产的亚洲巨头竞争。保时捷发现了其他欧洲制造商通过痛苦经验所学到的教训——技术复杂性无法克服大规模生产的基本经济学。

您知道吗:随着超级工厂的规模从几十吉瓦时扩展到几百吉瓦时,锂离子电池电芯成本遵循陡峭的学习曲线——累计产量每翻一番,每千瓦时成本通常会下降约20-30%。这一模式与怀特定律(Wright’s Law)一致,并受到近期电动汽车驱动的产量快速增长、工厂自动化以及供应链成熟的进一步强化;最近的行业追踪数据显示,电池组价格从2023年的每千瓦时约139美元降至2024年的约115美元,这意味着随着规模、高生产线利用率以及磷酸铁锂 (LFP) 等化学变化继续将成本推向材料驱动的底部,电芯层面将持续下降。

“规模经济的残酷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一位熟悉多个欧洲电池项目、常驻布鲁塞尔的行业顾问坦言,“当你最终生产的是一种商品时,高端定位和先进技术无法克服规模劣势。”

这种战略重新调整的人力成本超出了个体职业受挫的范畴。近200名面临裁员的员工代表着电池化学、制造工程和系统集成方面的积累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需要多年时间,并且难以重新建立。许多人当初加入Cellforce正是因为他们相信可以为欧洲的技术主权做出贡献。

“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参与一项变革性的事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Cellforce工程师说,“结果,我们眼睁睁看着梦想被缩减为关于‘战略重组’的PPT演示文稿。”

保时捷承诺将进行“对社会负责的”过渡,包括可能在大众集团PowerCo部门内重新部署。然而,对于那些将职业生涯投入到欧洲电池独立前景的工人而言,这些保证对于共同愿景的破灭而言显得不够充分。

欧洲的电池梦想遭遇全球现实

保时捷的撤退回响在整个欧洲大陆,在这里,雄心勃勃的技术主权愿景日益与全球竞争中残酷的经济法则相冲突。这种模式已变得令人沮丧地熟悉:欧洲制造商宣布大胆的电池制造计划,政府提供大量补贴,然后现实以毁灭性的清晰度介入。

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暂停了在德国和意大利的超级工厂计划。福特将其密歇根工厂的规模从35吉瓦时缩减至20吉瓦时。最引人注目的是,曾经被誉为欧洲电池冠军的Northvolt倒闭破产,留下一连串搁置的资产和破碎的期望。

“欧洲的电池战略曾认为,高端定位和先进技术可以克服规模劣势。”一位曾为多个失败的欧洲电池项目提供咨询的资深顾问指出,“我们所学到的是,在商品制造——电池生产最终将成为商品制造——中,规模和成本效率比技术复杂性或政治雄心更重要。”

数字以残酷的精确性说明了这一点。欧洲电池项目每年需要达到40-60吉瓦时才能达到有竞争力的成本地位。没有这个规模,即使是高端品牌也无法证明所需的巨额资本投资是合理的。亚洲制造商凭借大规模运营和成熟的供应链,通过欧洲初创企业无法匹敌的激进定价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市场份额,亚洲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时间段宁德时代份额比亚迪份额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计主要洞察与背景
2024年全年37.9%17.2%55.1%亚洲主导地位由中国产能支撑;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合计控制全球一半以上市场。
2024年1-10月36.8%16.8%53.6%临时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年底前保持领先地位。
2025年上半年37.9%17.8%55.7%宁德时代+比亚迪份额稳定在50%出头;全球电池总装机量达到504.4吉瓦时
2025年第一季度84.9 GWh37.0 GWh~121.9 GWh六家中国制造商进入全球前十,凸显中国日益增长的生产规模。
2025年1-4月韩国三大公司全球合并份额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显示出中国日益增长的压力。
2025年1-5月韩国三大公司除中国外的市场份额下降至39.2%,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表明即使在海外市场也面临侵蚀。
2025年上半年(中国)43.05%23.55%66.6%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主导国内市场;中国的规模巩固了全球领先地位。

这种产业现实迫使欧洲政策制定者正视关于补贴驱动的产业政策在创建全球竞争力制造生态系统方面的局限性的不适真相。

转向创新的战略转型

保时捷的举动并非彻底放弃,而是向行业观察家称之为更可持续的电池技术发展方法进行的战略转型。通过将Cellforce转型为独立的研发部门,公司在保留宝贵的工程专业知识的同时,避免了资本密集型的大规模制造路径。

这种方法使保时捷能够继续为高性能应用开发专业电池技术——在这些领域,公司的高端定位可以支撑更高的成本——同时利用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批量生产。Cellforce开发的专业知识可以通过与PowerCo及其他电池相关企业整合,支持更广泛的大众集团计划。

行业分析师认为,这种模式——通过研究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与合作伙伴进行制造——可能成为其他面临类似规模经济挑战的高端汽车制造商的模板。这种方法在日益竞争激烈和波动的市场中,保留了创新能力,同时降低了资本风险。

市场动态推动变革

保时捷做出决定的时机反映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动态的更广泛变化,这些变化使独立电池制造的商业案例复杂化。电动汽车,特别是豪华车细分市场,采用率低于预期,这降低了曾支持大规模制造投资的销量预测。

一张图表,比较了预计与实际的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显示了近期采用率的放缓。

年份数据来源预计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实际全球电动汽车销量
2023国际能源署约1400万辆近1400万辆
2024彭博新能源财经 / 国际能源署1670万 - 1700万辆1700万辆
2025国际能源署超过2000万辆暂无数据

与此同时,贸易紧张局势和关税不确定性为试图建立区域供应链的公司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政策波动和需求不确定性的结合使得电池制造的长期资本投资日益成为高风险命题。

中国电池制造商通过激进的定价和改进的技术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使得新进入者在没有显著规模优势的情况下,越来越难以建立竞争地位。

这些市场动态迫使汽车公司重新评估电池制造的垂直整合是战略优势还是不必要的风险集中。

投资影响与未来展望

对于分析汽车行业转型的投资专业人士而言,保时捷的决定预示着可能重塑整个行业资本配置的几个重要趋势。此举表明,对于高端汽车品牌而言,专业技术开发可能比大规模制造提供更好的风险调整后回报。

在市场波动期间,专注于研发和战略合作、同时避免大规模制造投资的公司可能会展现出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这种方法使得公司在电池技术不断发展和市场条件仍不确定的情况下,拥有更大的战略灵活性。

欧洲电池制造业的整合趋势可能为成熟的亚洲制造商通过收购或合作安排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机会。投资者可能会发现,那些能够从这种整合中获益的公司,而不是那些试图独立扩大规模的公司,可能更具价值。

储能应用可能为电池技术公司提供替代增长路径,因为该领域的需求模式被证明比汽车应用更具可预测性。为汽车电池开发的专业知识通常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具有不同规模经济的固定式储能系统。

前方之路

保时捷从电池制造中战略性撤退,同时保留研发能力,这表明行业日趋成熟的认识,即技术领先和制造规模代表着不同的战略挑战,需要不同的方法。

公司坚称电气化仍然是其产品战略的核心,并指出2025年上半年欧洲电气化率达到57%。然而,电气化之路日益涉及合作和专业化,而非整个价值链的垂直整合。

对于欧洲政策制定者而言,保时捷的决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它表明了补贴驱动的产业政策在创建全球竞争力制造方面存在局限性,但也凸显了通过聚焦研发投资保持技术领先的潜力。

更广泛的汽车行业似乎正在对电池价值链进行更现实的评估,技术创新和制造规模日益被认为是不同的能力,需要不同的战略方法和资本配置决策。

内部投资论点

方面总结
核心事件保时捷从内部电池电芯制造(Cellforce)转向以研发为中心的模式,这预示着更广泛的行业转变。
行业趋势2024-25年,汽车制造商(OEM)和电芯制造商在电动汽车/电池资本支出(capex)方面的“合理调整”。
根本原因1. 需求疲软: 增长率已从2021-22年的预测放缓。
2. 政策冲击: 美国税收抵免到期(2025年9月)和关税波动造成不确定性。
3. 规模经济: 欧盟生产的电芯在每个工厂低于40-60吉瓦时时缺乏竞争力。
4. 技术时机风险: 下一代电池(例如锂硫、高硅)尚未准备好进行大规模生产。
关键案例大众/PowerCo: 放弃2030年240吉瓦时目标;资本支出现与里程碑挂钩。
斯泰兰蒂斯/ACC: 暂停工厂以重新设定成本目标。
福特: 将密歇根工厂从35吉瓦时缩减至20吉瓦时。
松下/LGES/三星SDI: 削减资本支出,预测需求疲软。
Northvolt: 倒闭;资产现为清算处置。
战略影响1. 欧洲整合: 从量产中心转向“能力中心”(研发、试生产线)和战略性进口混合。
2. 利润池转移: 暂时转向混合动力汽车、储能系统(ESS)和高端利基市场。
3. 规模制胜: 大型现有企业(亚洲电芯制造商)变得更强;规模不足的欧盟参与者风险较高。
4. 政策波动性 = 阿尔法收益: 围绕税收抵免到期和关税新闻的交易机会。
战术建议(汽车制造商)• 放弃规模不足的制造梦想。
• 实现供应链模块化以提高灵活性。
• 重新安排产品发布顺序,优先在美国推出混合动力车型。
战术建议(供应商)• 在建设前确保有约束力的承购协议。
• 将产品组合转向储能系统和磷酸铁锂(LFP)化学。
• 利用非中国材料的关税套利。
投资论点增持: 规模化的亚洲电芯制造商、储能系统集成商、非中国材料供应商、受益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汽车制造商。
减持: 规模不足的欧盟新建工厂、单一化学/区域押注。
事件驱动: 围绕美国税收抵免到期、欧盟-中国关税谈判进行交易。
需关注的关键绩效指标• 欧盟超级工厂利用率和产能延期。
• 美国在税收抵免截止期前后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普及率。
• 主要供应商的储能系统与汽车电芯订单。
• 非中国材料的合同价格。
12-24个月预测1. 更多欧盟汽车制造商将转向以研发为中心的模式。
2. 对于一些公司来说,储能系统将比电动汽车电芯带来更大的利润贡献。
3. 资本支出将保持“期权式”,而非全面投入。
4. 搁置资产的并购将发生,但重点是重组,而非增长。
总结保时捷的举动并非投降,而是专业的风险管理。成功的战略是知识产权密集型、轻资本支出、规模化合作和关税敏感型。那些依赖电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和政策稳定的论点在2025-26年期间存在缺陷。

本文所含投资分析代表了基于当前市场数据和既定经济模式的知情观点。过往业绩不保证未来结果。读者应咨询合格的财务顾问以获取个性化的投资指导。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