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建筑的崛起:PassiveLogic豪掷7400万美元押注物理AI革命
这家位于盐湖城的初创公司将自主基础设施定位为脱碳和运营效率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PassiveLogic今日宣布,已获得7400万美元C轮融资,以拓展其“物理AI”愿景——将机器人技术的自主决策能力带入我们日常所处的建筑环境。
本轮融资由欧洲最大的建筑世界风险投资公司noa领投,吸引了包括Prologis Ventures、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和PSP Growth在内的一批知名战略投资者。这些新投资者与现有投资者Addition、NVentures(英伟达的风险投资部门)、Keyframe和Brookfield一道,使PassiveLogic的总融资额超过1.25亿美元。

当建筑能够自主思考
PassiveLogic的平台标志着与传统建筑管理系统的不同,传统系统依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未曾改变的僵化、基于规则的编程。相比之下,该公司的Hive系统利用现场GPU集群为实时决策引擎提供动力,协调供暖、制冷、照明和物流系统,使其作为集成网络而非孤立组件运行。
“我们正在目睹这样一种建筑的出现,它们无需人工干预即可理解、预测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一位熟悉该公司技术的行业分析师解释道。“这远远超出了智能建筑的范畴——它们是能够持续自我优化的自主建筑。”
该平台由三个核心组件构成:Hive,一个由GPU驱动、处理基于物理数字孪生的决策引擎;Sense Nano,捕获占用和环境数据的无线传感器;以及Quantum Lens,一款仅使用智能手机摄像头即可创建详细数字建筑模型的移动应用程序。
这一技术堆栈解决了许多人认为商业地产中最紧迫的挑战:建筑约占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37%,然而,大多数建筑仍由过时系统控制,这些系统将每个机械组件视为孤立的个体。
监管压力遭遇市场现实
PassiveLogic获得融资的时机与主要市场日益增长的监管压力不谋而合。纽约市的《地方97号法案》已于2024年开始对超出规定限值的每吨二氧化碳当量征收268美元的罚款,而欧盟修订后的《建筑能效指令》则引入了“智能就绪指标”,鼓励自动化和数字化。
这些法规将能源效率低下从运营问题转变为直接的财务责任,从而产生了对能够持续优化而非周期性调整的系统的迫切需求。
“建筑业主不能再将能源管理视为一劳永逸的事情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施管理高管指出。“仅仅是合规成本,就足以证明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重大投资是合理的。”
经济上的紧迫性超出了法规合规性。考虑到到2050年,现有建筑将占据约80%的结构体,脱碳挑战要求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而非仅仅等待新建项目。
战略资本预示市场成熟
PassiveLogic C轮融资的投资者构成,揭示了各行各业对自主建筑技术的战略重视。Prologis Ventures带来了进入庞大物流和数据中心资产组合的即时机会,在这些领域,热管理和能源成本直接影响运营利润。
江森自控的参与具有特殊意义,这既代表了建筑系统领域现有巨头的认可,也预示着可能获得全球安装网络的渠道。然而,这种合作关系也带来了复杂性,因为江森自控在PassiveLogic旨在变革的许多市场中都是其竞争对手。
“来自价值链不同环节的战略投资者出现,表明我们正超越概念验证阶段,”一位关注建筑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专业人士观察道。“当Prologis这样的运营商和江森自控这样的系统提供商共同投资时,这预示着市场对商业可行性的信心。”
PSP Growth的参与增加了另一个维度,它代表了养老基金资本,寻求从基础设施改善中获得稳定、长期的回报——这是对该领域投资论点的验证。
技术主张遭遇市场质疑
PassiveLogic的技术方法核心在于基于物理的AI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实时模拟建筑行为,从而实现预测性而非反应性控制。该公司声称其专有的基于Swift的编译器在训练和推理速度上优于传统框架,尽管这些性能指标的独立验证仍然有限。
现场GPU部署模式使PassiveLogic有别于基于云的建筑分析平台,它优先考虑低延迟控制和数据主权,而非集中式处理。这种架构与边缘计算趋势相符,对于医院和数据中心等任务关键型设施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些设施中,毫秒级的响应时间可能会影响安全性和运营连续性。
批评者指出,与现有建筑系统的整合面临挑战,他们提到大多数商业建筑依赖于BACnet等既定协议,这些协议需要经过漫长测试过程才能获得认证。在这个市场中,成功往往既取决于标准合规性和安装商关系,也取决于技术创新本身。
“这项技术听起来引人注目,但建筑行业是一个保守的环境,”一位机械工程顾问解释道。“业主需要看到经过验证的互操作性和可量化的节省,才会将生命安全功能托付给自主系统。”
市场规模与投资机遇
PassiveLogic将其可寻址市场定义为从传统楼宇自动化领域扩展而来,该领域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910亿美元,并扩展到一个更广泛的“自主建筑”类别,该公司估计其全球市场规模可达1.3万亿美元。尽管这一更大的数字代表的是愿景性的市场创造,而非既定需求,但其潜在驱动力似乎十分可观。
投资论点基于几个融合的趋势:监管要求带来合规成本,能源价格上涨增加运营压力,以及技术成熟使得更复杂的自动化成为可能。此外,公用事业项目越来越多地奖励那些能够通过自动化需求响应提供电网灵活性的建筑——这可能为建筑业主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自主建筑技术提供了涉足气候技术趋势和庞大房地产行业的机会,并通过节能和运营效率提升带来可预测的回报。
部署挑战与竞争应对
PassiveLogic的成功最终将取决于在几个关键维度的执行力。该公司必须证明其基于手机的数字孪生创建过程能够可靠地捕捉不同建筑类型的复杂性,从而减少通常导致楼宇系统升级成本过高的调试时间。
网络安全是另一个关键考量,因为自动化楼宇系统会产生新的攻击途径,可能危及运营安全和住户隐私。行业历史上不乏警示案例,例如2013年Target数据泄露事件,就是通过受损的暖通空调(HVAC)系统发生的。
现有的楼宇系统供应商不太可能在没有应对的情况下放弃市场份额。江森自控作为投资者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双重角色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动态,这可能预示着行业已认识到自主控制能力将成为竞争的必然要求,而非可选功能。
展望未来:自主基础设施的论点
成功部署自主建筑的意义不仅限于单个设施的优化。从规模上看,能够即时响应电网信号的建筑可以作为分布式能源资源,提供支持可再生能源整合和电网稳定性的灵活性。
近期机遇似乎在那些面临严峻热管理挑战的设施中最为突出——例如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中心、对环境要求严格的医院,以及能源成本严重影响盈利能力的微利物流中心。
市场分析师表示,未来18个月将是确立自主建筑技术作为一个合法类别而非实验性创新的关键时期。衡量成功的标准将包括通过独立测量协议验证的实际节能效果、与现有建筑系统的无缝集成,以及在不同设施类型中证明经济可行性的部署可扩展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PassiveLogic的本轮融资代表着一个重要的赌注,即物理AI将遵循其数字对应物的发展轨迹——随着成本下降和能力扩展,从专业应用走向主流应用。监管压力、技术成熟和战略投资者验证的结合表明,这种转型可能比传统建筑行业采用周期预测的更快。
最终的考验将在于自主建筑能否实现所承诺的运营效率、环境影响减少和财务回报的结合,从而证明其实施的复杂性是值得的。如果成功,PassiveLogic及其竞争对手可能会重塑社会对承载经济活动的建筑的看法——将它们从被动基础设施转变为能源和运营优化中的积极参与者。
投资免责声明:本分析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读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咨询财务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