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美元海市蜃楼:揭秘OpenAI的基础设施豪赌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抛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1.4万亿美元。这是OpenAI计划在未来八年内筹集的资金,旨在 확보 30吉瓦的数据中心容量——足以供应一个小型国家的电力需求。该公司预计其年度收入到今年年底将超过200亿美元,到2030年可能飙升至数千亿美元。但问题是:OpenAI尚未获得美国政府对这些数据中心的任何资金支持。该公司曾提及可能获得半导体生产的贷款担保,但至今没有一项获得批准。
这种万亿美元梦想与未落实的融资之间的反差,揭示了科技史上最胆大、风险最高的举动之一。OpenAI本质上是在尚未证明其现有模型能够实际获利之前,就试图提前锁定通用人工智能(AGI)所需的所有基础设施。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押注,更是对承诺、合作和政治的押注,而这些因素可能永远无法按照公司希望的方式实现。
剖析1.4万亿美元
坦白说,1.4万亿美元的数字并非银行里的现金。它是由未来支出承诺、供应商信用和可能实现大规模扩张的潜在协议拼凑而成的。以OpenAI最近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达成的38亿美元协议为例。该协议将大部分重担转移到亚马逊的资产负债表上,把原本属于OpenAI的资本支出转化为运营成本。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与甲骨文和软银合作的“Stargate”项目中——庞大的基础设施,但主要由合作伙伴出资。
剥去炒作的外衣,你就会看到一个令人清醒的现实。考虑到延误、繁文缛节和电网限制,OpenAI的实际支出可能接近7000亿至9000亿美元——虽然仍是巨额,但远低于宣传数字。这种不足至关重要,它揭示了OpenAI最大的弱点:它无法独自为这个梦想融资。即使需求仍不确定,它也需要大型科技公司和硬件供应商垫付资金。
给投资者的现实检验
如果你正考虑基于这种说法投资微软、英伟达、甲骨文或亚马逊,你可能需要暂停一下。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吻合。在八年内支出1.4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每年1750亿美元——这个数额只有少数主要参与者能够实际承担。拥有极佳信用评级的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提供融资的供应商以及追逐稳定回报的基础设施投资者,是唯一能够维持这台引擎运转的。
OpenAI决定摆脱对微软的单一依赖,并将AWS纳入合作范围,这证明它深知依赖单一合作伙伴的风险。但这种多元化是有代价的:利润率更薄。每花在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容量上的一美元,如果OpenAI拥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原本都可以省下来。
至于收入目标?它们近乎痴心妄想。在短短几年内从200亿美元飙升至“数千亿美元”,意味着10到15倍的增长——历史上没有任何公司能达到如此规模。即使OpenAI在预计2030年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AI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份额,它仍然需要全新的业务线——机器人技术、视频生成、科学计算——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这些领域在商业上都尚未经过检验。
在资金成为问题之前,电力可能早就成为瓶颈。30吉瓦的电力需求是国家级规模的运营。即使OpenAI将设施分散在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公用事业公司仅将新站点连接到电网就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如果没有与核能或可再生能源挂钩的长期电力协议,成本可能会大幅波动——而这些波动将直接反映在AI服务的价格中。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已经拥有能源计划来缓冲这种风险;OpenAI则没有。
政治可能“拔掉插头”
接下来是政治雷区。当首席财务官莎拉·弗莱尔(Sarah Friar)提出通过贷款担保“降低融资成本”的想法时,立即引发了反弹。美国政府迅速明确表示,不会用纳税人的钱支持AI公司。华盛顿可能会资助芯片工厂或电网升级,但不会资助OpenAI的企业抱负。如果没有廉价的政府支持贷款,OpenAI的资本成本将飙升。这意味着要么客户支付更高的价格,要么更深入地依赖大型科技贷款方——这两种选择在账面上看起来都不乐观。
这一切的核心矛盾
悖论在于:OpenAI声称市场应决定风险,却悄悄游说政府提供支持的安全网。它一方面与救助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却与微软、亚马逊和英伟达建立起如此紧密的网络,以至于它的失败也可能连累它们。它拒绝直接的联邦资金,却仍将自己定位为美国与中国AI竞赛的关键。
这不一定是虚伪——这是一种策略。奥特曼深知,21世纪的算力如同20世纪的石油。掌控算力,便掌控未来。但建设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与在实验室里构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模型不同。它意味着许可、监管机构以及政治家的耐心——所有这些都可能使进展陷入停滞。
聪明钱流向何方
真正的赢家可能不是OpenAI本身,而是那些构建其所需基础设施的公司。微软、亚马逊和甲骨文已经锁定承建数据中心,无论OpenAI的预测如何演变。他们的支出承诺写在合同中,而非新闻稿里。英伟达将继续以创纪录的销量销售GPU,即使有人称之为资金循环。
此外,数据中心房地产信托基金、电力设备制造商以及为OpenAI“星际之门”项目规划在德克萨斯州至俄亥俄州沿线区域供电的公用事业公司,都将受到连锁反应的影响。
你不应该相信的是那些夸大的说法,即所有1.4万亿美元都是已落实的资金。其中大部分仅代表支出意图,而非已落实的融资。至于万亿美元的IPO?那目前暂时搁置。弗莱尔本人表示,只要私募资金仍可获得,就不会很快进行公开发行。
最终的讽刺是什么?OpenAI的宏伟愿景最终可能富了它周围的所有人,而不是它自己更多。通过推动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奥特曼可能正在为AI的未来奠定基础——只不过不在OpenAI的直接控制之下。而关键问题是,一旦万亿美元的账单最终摆上桌面,这种公共依赖与私人野心交织的模式能否持续下去。
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