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well加速:英伟达最新财报揭示AI工业革命的真实速度
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 — 2025年8月27日,英伟达公司发布了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其财务业绩不仅超出了华尔街的最高预期,更揭示了人工智能经济影响的真实规模。
这家已成为从ChatGPT到自动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系统核心处理器主要供应商的芯片制造商,报告本季度营收达467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6%,更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出达到工业规模的切实证据。公司净利润为2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使其跻身企业史上最赚钱的公司之列。
英伟达的季度营收受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芯片需求的推动,呈现爆炸性增长。
财年季度 | 季度结束日期 | 总营收(亿美元) | 数据中心营收(亿美元) |
---|---|---|---|
2026财年第二季度 | 2025年7月27日 | 467 | 411 |
2026财年第一季度 | 2025年4月27日 | 440.6 | 391.1 |
2025财年第一季度 | 2024年4月28日 | 260.4 | 225.6 |
英伟达报告称,截至2025年7月27日的2026财年第二季度营收创下467亿美元的纪录,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6%。数据中心业务部门是主要驱动力,贡献了411亿美元的营收,占本季度总销售额的88%,同样实现了56%的同比增长和5%的环比增长。
在截至2025年4月27日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英伟达总营收为440.6亿美元。同期数据中心业务部门贡献了391.1亿美元。相比之下,2025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4年4月28日)的总营收约为260.4亿美元(基于2026财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9.18%推算),其中数据中心营收为225.6亿美元。
这些业绩正值全球技术市场的关键时刻。英伟达专门为视频游戏设计的图形处理器(GPU),现已成为训练和运行大语言模型及人工智能系统的核心硬件,这些系统日益驱动着从互联网搜索到医疗诊断的一切。公司市值已突破3万亿美元,反映出投资者认识到英伟达在人工智能供应链中占据着独特的关键节点。
周三的财报详细阐明了这一转型正在加速的程度。公司的数据中心业务部门——专门销售用于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处理器——在本季度总营收中贡献了411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英伟达披露其最新一代处理器Blackwell的营收环比增长17%,大幅超越了整体数据中心业务,预示着客户正在快速采纳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硬件。
然而,报告也凸显了当前塑造全球技术市场的复杂地缘政治动态,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面临严重的出口限制,这要么能带来数十亿美元的额外收入,要么将因美国政策决定而长期受限。
加速的架构
本季度最重要的启示并非来自总营收数据,而是产品组合动态,它阐明了技术转型的速度。Blackwell数据中心业务营收环比激增17%,显著超越了整体数据中心业务5%的季度增长。这一差异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明确的证据,表明英伟达的下一代平台不仅在取代旧系统,还在扩大人工智能计算的整体潜在市场。
英伟达下一代Blackwell平台营收环比增长17%,显著超越了整体数据中心业务5%的增长。
指标 | 数值 | 说明/背景 |
---|---|---|
Blackwell平台环比营收增长 | 17% | 这一增长反映了英伟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产品的强劲需求,以及该平台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
整体数据中心业务环比增长 | 5% | 英伟达2026财年第二季度数据中心营收为411亿美元,整体环比增长5%。该业务部门也实现了56%的同比增长。 |
Hopper平台销售状况 | 继续强劲销售 | Hopper(H100/H200)平台的需求依然强劲,尽管Blackwell被认为是当前数据中心增长的“绝大部分”贡献者。 |
数据中心总营收(2026财年第二季度) | 411亿美元 | 数据中心业务部门占英伟达2026财年第二季度总营收的88%,凸显其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中的核心地位。 |
网络业务环比营收增长 | 46% | 英伟达的网络业务报告创纪录的73亿美元营收,得益于对Spectrum X以太网、InfiniBand和NVLink的强劲需求,这些都是高效人工智能计算集群的关键。 |
“Blackwell是世界一直在等待的人工智能平台,”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宣称,但这句话的意义与其说在于宣传性质,不如说在于时机。公司在维持数据中心产品组合环比增长的同时,还能提升Blackwell的产量,这表明其供应链掌控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
伴随财报发布的技术演示进一步突显了这一平台优势。英伟达展示了单个GB200 NVL72整机柜系统配合OpenAI最新模型,每秒处理150万个token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规格——它预示着需要前所未有的内存带宽和互连性能的推理工作负载的出现。
这些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解决了行业不断变化的计算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转向长上下文推理和实时推理,英伟达所优化的性能特性突然变得至关重要,而不仅仅是优势。
毛利率幻象与隐藏实力
金融市场最初对英伟达毛利率扩张至72.7%欢呼雀跃,但精密分析揭示了更细致的图景。公司受益于此前为H20芯片预留的1.8亿美元库存释放,人为地将毛利率提高了40个基点。剔除这一一次性收益,标准化后的毛利率为72.3%,这仍然是卓越的表现,但投资者应了解其潜在驱动因素。
更重要的是,公司150亿美元的库存余额——六个月内增长了48%——既代表着战略布局,也包含着经过计算的风险。尽管管理层将其解读为为预期的Blackwell需求做必要的准备,但这占用了大量营运资本,一旦需求模式意外转变,就会产生脆弱性。
盈利质量需要仔细审查。根据通用会计准则(GAAP)计算的每股收益超出了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的数据——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反转——原因是其非市场化股权证券获得了22.5亿美元的收益。这项投资收益尽管巨大,但在评估公司核心盈利能力时,应将其与经营业绩分开。
通用会计准则(GAAP)遵循标准化的会计规则,提供一致且受监管的财务报告。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由公司自行调整,通常排除一次性或非现金项目,旨在向投资者突出核心经营业绩和潜在盈利能力。
尽管进行了这些调整,其潜在的经营实力依然不容置疑。非通用会计准则下的运营费用同比增长36%,远低于营收增速,这体现了卓越的经营杠杆,表明定价权依然稳固。
中国因素:政策即产品战略
在英伟达的业务中,可能没有哪一方面比其与中国市场的关系更具战略复杂性了。公司报告本季度未向中国客户销售任何H20芯片,但同时从单一非中国买家获得了6.5亿美元的H20营收——这鲜明地说明了地缘政治限制如何重塑全球供应链。
拜登政府对人工智能芯片出口不断变化的策略,创造了一个不寻常的监管环境。近期报道称,公司可能被允许向经批准的中国买家出售某些人工智能芯片,但需将15%的收益上缴给美国政府,尽管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强调尚未有正式法规出台。
Kress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解释道:“尽管过去几周我们有少数中国客户获得了许可证,但我们尚未根据这些许可证出货任何H20设备。”这凸显了监管许可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差距。
美国对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管制通过工业和安全局(BIS)监管的法规实施。这些规定主要限制先进人工智能半导体技术的销售和转让,特别是针对中国等国家,以防止其被潜在对手国用于军事目的。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深远的财务影响。英伟达第三季度540亿美元的指引明确排除了中国H20芯片的出货量,但管理层暗示,如果地缘政治条件稳定,可能会额外增加20亿至50亿美元的营收。对投资者而言,这代表着一个未计入模型中的上行情景,可能显著影响短期业绩。
在中国政府不鼓励使用英伟达芯片后,公司决定在某些供应商处暂停H20生产,这凸显了合规与机遇之间的微妙平衡。每一次政策转变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直接的财务影响。
平台经济学与竞争态势
英伟达的战略定位超越了原始计算性能,还涵盖了分析师所称的“平台经济学”。公司的CUDA软件生态系统,结合NVLink互连技术和整机柜系统集成,创造了传统硬件竞争难以应对的转换成本。
英伟达的CUDA是一个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使开发者能够利用英伟达GPU的强大功能进行通用计算。其“护城河”地位源于其根深蒂固、广泛的软件生态系统和广泛的开发者采纳,从而创造了显著的转换成本,并对竞争对手构成了强大优势。
随着工作负载转向推理和推理应用,这一优势变得尤为突出。公司与OpenAI合作,优化具有广泛上下文窗口的大语言模型的性能,这表明软件合作如何强化硬件护城河。
来自AMD MI350和客户自研芯片的竞争压力依然存在,但在时间上有所错位。主要客户在执行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据报道微软Maia芯片时间表出现延迟,已将英伟达的定价权窗口至少延长了未来三到四个季度。
欧洲、日本和其他地区涌现的“主权人工智能”倡议,代表着一个尤其具有吸引力的细分市场。政府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与私营企业有着不同的预算周期,这可能提供更稳定、长期且对经济周期不那么敏感的需求。
投资影响与市场动态
对于投资专业人士而言,英伟达的业绩表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出是一个多年周期而非短期激增。管理层预测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这为理解潜在市场规模提供了一个框架。
行业预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在未来五年内可能达到3-4万亿美元,表明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类别 | 来源 | 年份 | 价值 | 说明 |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规模 | Research and Markets | 2030年 | 3944.6亿美元 | 预计市场收入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规模 | Grand View Research | 2030年 | 2234.5亿美元 | 预计市场收入 |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所需投资) | 麦肯锡 | 2030年 | 5.2 - 6.7万亿美元 | 估计人工智能相关数据中心容量的资本支出(5.2万亿美元)以及人工智能和传统IT应用的整体技术基础设施支出(6.7万亿美元)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支出(资本支出) | Dell'Oro Group | 2029年 | > 1万亿美元 | 预计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收入 | Synergy Research Group | 2024年 | 2820亿美元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收入 |
数据中心市场规模 | P&S Intelligence | 2030年 | 6224亿美元 | 整体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预测 |
公司积极的资本回报计划——2026财年上半年向股东返还243亿美元,并新增600亿美元的授权——表明管理层对可持续自由现金流产生的信心。以当前估值水平回购股票表明管理层相信,尽管股价已大幅上涨,但仍被低估。
市场参与者应在未来几个季度关注几个关键指标。库存水平将提供供需平衡的早期信号,而利润率可持续性将预示定价权是否持续。中国市场重新进入的可能性(如果地缘政治条件允许)代表着巨大的期权价值,这可能尚未完全反映在当前估值中。
竞争格局可能逐渐而非剧烈演变。尽管替代芯片解决方案持续发展,但英伟达的平台优势和供应链关系提供了防御性护城河,应能维持其在本产品周期内的业绩。
基础设施的必然性
英伟达的最新季度业绩最终反映了正在重塑社会对计算基础设施看法的更广泛的经济力量。公司的业绩表明,人工智能部署已超越实验阶段,进入各行各业和全球范围内的工业规模实施。
其投资影响超出了英伟达本身,涵盖了整个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供商生态系统。位于英伟达供应链中的公司——从高带宽内存制造商到网络设备供应商——都可能受益于该平台的持续扩张。
出于战略规划目的,Blackwell加速效应表明,计算需求将继续以超出许多组织预期的速度增长。OpenAI模型所展示的性能特性表明,推理工作负载可能会驱动与早期人工智能采纳阶段以训练为主的采购模式截然不同的需求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从可能性转变为运营必需品,英伟达的季度财报提供了一份详细路线图,展示了这一转型如何在工业规模上展开。财务业绩不仅反映了季度执行情况,更反映了人工智能作为基础性基础设施的兴起——其战略重要性可与电力或电信网络相媲美。
前进的道路依然复杂,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和竞争动态方面。然而,英伟达在产品转型中保持利润率纪律和市场份额的能力,表明该公司在这十年中可能成为决定性技术变革的领域建立了可持续的优势。
免责声明:本分析仅供参考,不应视为个性化投资建议。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读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咨询合格的财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