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豪掷120亿美元投资一家你闻所未闻的初创公司
给你一个惊人的消息:英伟达将向Poolside AI投入高达10亿美元。最令人惊讶的是什么?这家成立两年的公司几乎没有公开客户。然而,他们正在寻求120亿美元的估值——这比他们去年十月的估值高出四倍。
彭博社 率先报道了此事。多方消息证实了这一消息。说实话,这整件事都显得如此大胆,让你不禁想知道英伟达是否掌握着什么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或者他们只是在烧钱碰运气。
想想看。一家芯片巨头为自己未来的需求提供资金,同时在AI领域最残酷的赛道上扶持一家鲜为人知的竞争对手?这基本上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代码生成市场已经异常拥挤。GitHub Copilot每天为数百万开发者提供服务。Cursor主导着代理式编程领域。开源模型的性能持续提升,成本也越来越低。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在一匹“后来者”身上押下120亿美元的赌注呢?
Poolside的缺失之处发人深省。他们没有公开的客户名单。他们没有发布经过独立验证的性能基准。市场份额?在这个竞争对手早已占据地盘的领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我审阅的资料,Poolside的目标客户是国防承包商和需要私有部署的严格监管企业。这种定位固然巧妙。但这也很巧妙地掩盖了是否真的有人在使用他们的产品。
这引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仅仅依靠安全功能,能否支撑一家估值超越大多数老牌软件公司的企业?
两位GitHub老兵“另辟蹊径”
Jason Warner和Eiso Kant于2023年7月创立了Poolside。Warner曾负责GitHub的技术运营,帮助构建了GitHub Actions以及最终为Copilot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Kant此前创建了source{d},专注于代码搜索和机器学习分析。他们并非普通的创始人——他们对这个领域了如指掌。
接下来有趣的地方来了。去年八月,他们将公司总部从美国迁到了巴黎。为什么?据他们说,是为了利用欧洲的人才优势和更友好的AI政策。这究竟是战略上的高瞻远瞩,抑或是巧妙的公关策略,我们拭目以待。
他们的做法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大多数公司追求个人开发者订阅。Poolside则正在构建他们所谓的“执行反馈训练”系统——基本上,他们的AI编写代码,在真实的编译和运行环境中进行测试,然后从实际有效的结果中学习。他们提供两款产品:Malibu负责对大量代码上下文进行深度推理。Point则优化IDE级别的代码补全。两者都承诺可以对私有代码库进行定制化微调。
他们筹集的资金简直荒谬。他们在种子轮融资中获得了2600万美元。2023年又获得了1亿美元。去年十月?贝恩资本创投领投了5亿美元的融资,当时估值为30亿美元。现在,他们正在完成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7亿美元来自现有投资者。这是企业AI历史上估值增长最快的案例之一。
为什么“聪明钱”持续开出支票
至少在看好者看来,有三个论点可以解释Poolside令人咋舌的估值。
首先是英伟达的经济学考量。Poolside计划利用其资金购买下一代GB300 GPU系统,这些系统将于2025年末开始出货。对英伟达而言,这形成了一个美妙的循环:为客户提供资金,而这些客户又会立即订购其最先进的硬件。你不仅能产生营收,还能培养出示范性的工作负载,证明你的新芯片行之有效。英伟达在AI初创公司中屡次使用这一策略,在供应紧张时期提前锁定订单,同时将所有人更深地绑定到其CUDA生态系统。
其次,“代码即推理”论点听起来很有说服力。支持者认为,软件开发为AI提供了最清晰的推理测试。与创意任务不同,代码要么能编译并通过测试,要么不能。不存在模棱两可之处。这种可测试性使得训练方法能够比通用模型更快地实现质量的复合提升。如果Poolside的执行反馈方法能够使复杂专有代码库的正确率显著提高,那么企业可能乐意每月为每个席位支付200到800美元。这包含了人类和AI代理的使用,但如果系统能够可靠地处理敏感知识产权且没有安全隐患,这笔费用是合理的。
第三,基础设施成为压舱石。Poolside与云提供商CoreWeave合作开展“地平线计划”,目标是在西德克萨斯州建设高达两吉瓦的数据中心容量。这不仅仅是一个软件业务——这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项赌注是基于这样的假设:评估AI编码工具的企业会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在GPU短缺期间提供计算服务水平协议和容量保证的供应商。无论你的AI代码编写能力是否优于替代方案,基础设施的就绪性本身就成为一项采购优势。
没人愿意讨论的显著问题
这些乐观的叙述听起来很棒,直到你面对现实。Poolside截至2024年已筹集超过6.26亿美元。然而,他们没有公布任何客户名单。没有使用统计数据。也没有与现有竞争对手模型进行比较的第三方验证基准。他们的资料强调了为国防和受监管行业提供的私有及虚拟私有云部署。这种定位固有地限制了公众验证,这意味着投资者主要基于创始人的背景和受控演示来评估其能力并进行估值。
时机看起来很糟糕。Cursor已经凭借其庞大的分销网络和巨大的客户群,主导了代理编程领域。OpenAI、Anthropic和谷歌也发布了功能强大的代码生成模型,并已整合到现有的开发者工作流程中。通义千问和GLM-4.6等开源模型在社区评估中展现出强大的实际编码性能。一些分析表明,在某些基准测试上,它们的性能与领先的商业模型几乎不相上下,同时对于能够自托管的组织而言,总成本显著降低。
这里有一个残酷的问题:当Poolside达到生产规模时,还会有人关注吗?如果Cursor通过合作伙伴托管的私有模式已经满足了大多数安全官员的合规要求,那么Poolside的安全差异化优势将显著缩小。如果运行在亚马逊网络服务或企业内部基础设施上的开源模型能以20%的成本提供80%的质量,那么定价权将一夜之间消失。Poolside正试图同时进行前沿研究、构建企业级产品并执行复杂的超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这是一种运营上的噩梦,已经让许多资金充足的初创公司折戟沉沙。
那么谁是对的?
对英伟达来说,这项投资完全合情合理。投入5亿到10亿美元,为GB300系统锁定一个旗舰客户,并巩固其在企业AI工具领域的地位。对于一家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来说,这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对于Poolside的投资者来说,这笔账看起来就模糊不清了。
乐观的设想是,到2027年,有20到40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数百万美元的年度合同。随着AI代理倍增有效席位数,公司年度经常性收入达到3亿至5亿美元。提前获得下一代GPU分配并构建专为企业定制的控制功能,在那种情况下足以支撑今天的估值。
悲观的设想是,这家公司带着未经证实的万博体育最新登陆入技术,在市场日趋成熟时才姗姗来迟。他们将资金浪费在最终商品化的基础设施上。他们将与拥有分销渠道的成熟平台和具有经济优势的开源替代方案竞争。在那种情况下,120亿美元的估值所隐含的“赢家通吃”结果已不复存在。
Poolside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评估其平台的企业将要求在实际代码库上进行正面测试,衡量编译通过率、测试通过率和修复时间。该公司尚未公开展示这些指标。未来18个月将揭示,Warner和Kant究竟是在代码推理方面实现了一项真正的突破,还是仅仅下了一场资金极其雄厚的赌注,认为软件开发的未来对于企业而言太过重要,不能信任商品化工具。
在风险投资领域,时机不仅重要——它就是一切。Poolside的120亿美元估值假设他们仍有时间。许多人对此并不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