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的代价:美国如何将其技术主导地位变现
对华出口AI芯片征收15%的营收附加费,标志着关键技术自由贸易的终结
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 — 在英伟达(NVIDIA)熠熠生辉的总部,这家主导着全球人工智能革命进程的公司,其高管们如今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现实:他们的公司已成为美国政府的“税收代理人”。
《金融时报》于8月11日披露的这一消息,揭示了美国行使技术权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英伟达和超微(AMD)如今需将对华AI芯片营收的15%——每年可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上缴美国财政部,以换取出口特权。这种“主权即服务”(sovereignty-as-a-service)模式不仅是政策转向,更是技术依赖本身的武器化。
对于一个建立在无国界创新承诺基础上的行业而言,这一安排代表着深刻的哲学性断裂。过去,硅芯片的流通遵循市场动态和工程卓越,而现在,政治考量却决定着技术准入——并在此过程中攫取贡赋。
数字勒索的架构
H20芯片处于这场地缘政治舞台的中心——在出口限制使其无法获得英伟达旗舰型号后,它作为工程妥协的杰作专为中国客户设计。凭借141GB HBM3内存和148 TFLOPS的计算能力,这些处理器在高端服务器配置中售价超过110万元人民币(约合15万美元),然而,即使政府征费已计入定价,需求仍持续供不应求。
该芯片进入市场的历程,突显了技术治理日益武断的性质。H20芯片最初被计划于2025年4月禁用,仅在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密集游说后才获批——他在三个月内与时任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三次会谈——最终通过这种收入分享机制获得了市场准入。
“主权即服务”是一种模式,即一个国家将其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外包给外国技术提供商,从而造成一种依赖状态。这种关系可以在地缘政治上被武器化,因为客户国对其自身数据和数字未来的控制权——即其数字主权——会受到损害并受制于提供商的影响。
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国家安全逻辑中令人不安的矛盾。如果人工智能芯片构成严重到足以导致出口禁令的生存威胁,那么决定允许其销售以换取15%的提成,这在根本上似乎是妥协的。业内观察人士越来越多地将这种安排描述为披着监管外衣的“保护费”。
“我们所目睹的,代表着原则性贸易政策沦为粗暴的寻租行为,”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半导体高管评论道,他因该安排的政治敏感性而要求匿名。
创新沦为贡品
收入分享机制将美国科技公司从市场竞争者转变为政府攫取利益的中间人。这种根本性的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影响,远超季度财报。
对于英伟达而言,该公司2024年预计从中国业务中获得180亿美元收入,每年向政府缴纳的“贡赋”接近27亿美元——这相当于该公司五年前的全部研发预算。这种强制性支付结构创造了传统财务模型难以量化的新型商业风险。
英伟达对华营收的年度征费(27亿美元)与历史研发支出的对比
财年 | 研发支出(十亿美元) | 对华营收预计年征费(十亿美元) |
---|---|---|
2025 | 12.914 | 2.7 |
2024 | 8.68 | 2.7 |
2023 | 7.34 | 2.7 |
2022 | 5.27 | 2.7 |
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如今必须在一个新的格局中运作,单纯的技术能力不再决定市场准入。政治考量、收入分享要求和主权担忧日益凌驾于工程卓越和竞争动态之上。
这种转变在全球供应链中产生反响。跨国公司面临政府武断的收入要求,这可能实质性地改变其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这种不可预测性引入了系统性不确定性,挑战了关于国际商业运营的基本假设。
技术民族主义的加速
北京对这种数字屈辱的回应迅速而果断:史无前例地加速国内半导体发展,这最终可能证明对美国利益而言是适得其反的。
在中国科技走廊内,这种收入分享安排,成为了华盛顿所能设计出的最昂贵的半导体独立广告。当前市场分析表明,中国替代方案在相当一部分人工智能工作负载上已接近功能性替代。
华为昇腾系列是这种快速进展的例证。尽管面临制造良率挑战,910C变体在2025年全年大规模出货量预计将达到昇腾910系列约70万片。在特定部署中——特别是华为的CloudMatrix 384配置——据报道,这些国产处理器在推理应用方面超越了英伟达的H800,尽管训练工作负载仍受限于软件和互连。
软件生态系统对中国替代方案而言既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机遇。华为决定开源其CANN工具包,这是对英伟达收紧EULA限制(禁止CUDA转换层)的战略回应。虽然达到CUDA级别的成熟度需要多年的专注开发,但开源方法加速了开发者采用并降低了供应商锁定风险。
CUDA是英伟达的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它允许开发者利用其GPU执行复杂、通用计算任务。它之所以能作为一道强大的“护城河”,是因为围绕它已构建了庞大而成熟的软件生态系统、开发工具和熟练程序员群体,持续时间超过十年,从而产生了高昂的转换成本,将用户锁定在英伟达的硬件中。
制造主权与战略瓶颈
中国实现半导体独立的道路面临三个关键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实现有意义替代的时间表:制造良率、高带宽内存的可用性以及先进封装能力。
中芯国际(SMIC)7纳米工艺目前复杂AI加速器的良率徘徊在20-40%左右——远低于台积电(TSMC)的同类技术。这种差异导致每颗合格芯片的结构性成本更高,影响了决定商业可行性的性价比。
中国台湾台积电与中国大陆中芯国际先进AI加速器估计制造良率对比
工艺节点 | 台积电(TSMC)估计良率 | 中芯国际(SMIC)估计良率 |
---|---|---|
7纳米 | 约76%(初期DUV)至90%以上(成熟工艺) | 低于50%,部分估计低至15% |
5纳米 | 约80%至90%以上 | 估计在30-40%左右 |
3纳米 | 约55%(早期生产) | 尚未投产 |
高带宽内存(HBM)或许是最实质性的制约。长鑫存储(CXMT)的研发路线图目标是在2027年左右提供HBM3E,但目前国内缺乏大规模HBM,限制了具竞争力的训练加速器开发。这种依赖性制约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实现真正技术主权的能力。
先进封装能力显示出更有前景的进展。长电科技(JCET)的XDFOI 2.5D生产线提供了无硅通孔(TSV-less)封装技术,尽管落后于台积电的CoWoS技术,但足以支持国产加速器的大规模生产,特别是对于构成商用AI工作负载主体的推理应用。
先进芯片封装是一种将多个芯片或“小芯片”集成到一个强大的设备中的方法,它克服了传统芯片设计的局限性。在2.5D封装这种流行的先进技术中,这些小芯片并排放置在一个连接它们的硅中介层上,如台积电的CoWoS技术所示。
分裂世界中的投资格局
技术分割市场的出现,在半导体价值链中创造了独特的投资机会。那些有望受益于中国加速自给自足计划的公司值得特别关注。
先进封装技术被视为高度看好的受益者。长电科技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和不断扩展的AI芯片集成使其处于有利地位,随着国产加速器达到商业规模,其优势将更加明显。该公司的技术方法虽然并非行业领先,但足以满足驱动当前AI部署模式的大多数推理应用的性能需求。
光通信器件代表着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机会。旭创科技(InnoLight)和光迅科技(Accelink)等公司将受益于中国向800G并最终向1.6T网络基础设施的过渡,抓住不受特定芯片供应商市场动态影响的长期增长趋势。
标准化采用国产芯片的云基础设施提供商,则提供了更广泛生态系统转型的投资敞口。这些公司受益于垂直整合优势和支持国内技术采用的政策东风,从而在中国市场建立可持续的竞争护城河。
相反,纯粹的GPU开发公司需要谨慎评估。尽管近期IPO活动表明政策支持和运营资本的延长,但投资者应在软件生态系统成熟和获得一级客户验证的证据出现后,再进行大量持仓。
创新的地缘政治重塑
这一收入分享先例标志着从效率驱动的全球化向政治决定的技术准入的根本性转变。15%的征费建立了一个范本,使关键技术受制于政府武断的收入要求——这一框架其他国家可能借鉴来处理其自身战略资源。
欧洲政策制定者已经考虑对关键技术出口采取类似的主权驱动政策。荷兰对先进光刻设备的控制权、日本在精密材料方面的主导地位以及韩国在存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都为效仿美国模式的政府收入攫取提供了机会。
这种碎片化增加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运营成本,同时降低了推动过去几十年技术进步的效率收益。技术市场的巴尔干化逆转了全球化的基本经济逻辑,以政治控制取代了市场优化。
对于美国的科技领导地位而言,这是一种伪装成战术成功的战略误判。虽然能带来即时收入并维持中国市场准入,但这种安排从根本上损害了其作为稳定技术伙伴的长期信誉。国际客户现在必须将突发的政策逆转纳入其战略规划,从而降低了美国技术的比较吸引力。
驾驭新技术秩序
市场参与者必须在未来18个月内监测几个关键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将决定这种技术分化的轨迹。CANN的采用指标,包括上游框架支持和分布式训练稳定性,将反映中国软件开发的速度和生态系统成熟的时间表。
长鑫存储(CXMT)的高带宽内存开发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里程碑。试产线时间表和TSV能力演示将预示中国在消除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关键依赖方面的进展。
政策演变仍然是首要的不确定性。美国对高带宽内存工具或昇腾处理器在中国境外使用的额外限制,可能立即改变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的成本结构和可寻址市场计算。
该行业如今在一个混合框架内运作,技术能力与政治指令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织。传统竞争分析必须将主权风险评估与工程和商业因素一同纳入考量。
那些最有效地适应这种政治干预技术格局的公司和投资者,将获得不成比例的价值,因为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自个人电脑革命以来最重大的结构性转型。赢家将是那些认识到,在这个新时代,单纯的技术卓越不再保证市场成功——政治定位已变得同样关键的企业。
*市场分析反映当前情况,不应构成个性化投资建议。历史业绩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