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数字化转型:摩根大通拥抱稳定币,银行业巨头纷纷入局
十万亿美元之问:美国最大银行如何重塑资金流转规则
摩根大通宣布计划在 Coinbase 的 Base 网络上试点基于区块链的存款代币,这标志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首次将其自身的货币负债引入公共区块链。
此举发生之际,美国参议院以两党支持通过了开创性的《GENIUS 法案》,这可能在美国创建首个全面的稳定币联邦监管框架。这一立法势头,加上摩根大通的举措,表明加密货币创新与传统银行之间长期以来的鸿沟,可能正在比许多人预期的更快地弥合。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在该行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将参与摩根大通存款币和稳定币,以理解并擅长它们。”尽管他对加密货币持历史性怀疑态度,但他补充道:“我认为它们是真实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你需要稳定币而不是直接支付。”
实践超越言辞:摩根大通的区块链战略揭秘
摩根大通新的许可型美元存款代币被命名为 JPMD,是该行现有 JPM Coin 的重大演进。JPM Coin 自 2019 年以来一直在名为 Onyx 的内部私有账本上运行。关键区别在于 JPMD 将在 Base 上作为 ERC-20 风格代币运行,Base 是一个由 Coinbase 孵化的公共二层区块链,尽管有许可钱包列表,以保持银行对谁可以与代币进行交易的控制权。
该项目最初仅针对机构客户,实现 24/7 全天候结算,而无需承担零售客户“了解你的客户”(KYC)要求的监管负担。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在于其经济模式:支持代币的存款保留在摩根大通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意味着它们在监管目的上仍符合高质量流动资产的要求。
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银行业分析师解释说:“这无关拥抱加密意识形态——这关乎资产负债表经济学和捍卫核心业务。摩根大通每天处理超过 10 万亿美元的交易。如果结算基础设施迁移到代币轨道上,他们需要引领而不是追随这一转变。”
选择 Coinbase 的 Base 网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摩根大通提供了即时访问以太坊开发者生态系统和 DeFi 基础设施的机会,而许可列表功能使银行能够在智能合约层面控制合规风险。行业观察人士预计摩根大通将逐步将白名单扩展到主要经纪客户,并最终扩展到企业财务部门。
联盟策略:银行界的统一战线
摩根大通并非孤军奋战。《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富国银行和美国银行正在就潜在的稳定币发行财团方式进行早期讨论。
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在该行近期财报电话会议上证实,花旗正在“评估一种花旗稳定币”以及代币化存款,而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已表示愿意在联邦法规最终确定后发行美元稳定币。
一位资深支付行业顾问指出:“大银行认识到,如果他们现在不行动,就有被那些不受传统系统束缚的金融科技创新者边缘化的风险。财团方式可以复制银行卡网络的模式——创建具有共享标准的封闭式结算系统——但它也引发了反垄断的考量。”
监管催化剂:《GENIUS 法案》的前进方向
美国参议院于 6 月 17 日以 68 票对 30 票通过了《GENIUS 法案》(S. 1582 号法案),建立了一个框架,允许银行和获得许可的非银行机构在严格的监管条件下发行稳定币。该立法要求 100% 储备金、每日证明和破产隔离资产。
该法案现在将提交众议院,尽管白宫支持一份简洁的独立法案,但其命运仍不明朗。最大的通过风险来自一些立法者试图将其与更广泛的市场结构立法捆绑的努力。
一位现为金融机构提供数字资产战略咨询的前财政部官员观察到:“我们看到监管与创新之间正在进行一场竞赛。《GENIUS 法案》为银行全面投入这一领域提供了所需的监管确定性,但即使没有它,像摩根大通这样的机构也可以利用州信托章程推进。”
市场影响:2600 亿美元之问
当前稳定币市场规模约为 2610 亿美元,主要由泰达币(Tether,1600 亿美元)和美元币(USD Coin,620 亿美元)主导。这些现有发行商通过储备资产收益与支付给代币持有者之间的利差,每年产生可观的收入——按当前利率计算约为 100 亿美元。
如果主要银行提供由 FDIC 支持的代币,具有可比的用户体验,并可能向持有者传递部分收益,机构资金经理将有强烈的动机,仅基于信用风险考量就进行资金轮换。
一家大型投资银行的数字资产策略师计算道:“即使银行只占领当前稳定币市场 30% 的份额,那也是 780 亿美元的浮动资金,每年可产生超过 30 亿美元的储备金收入。这在业务线层面是可观的,即使短期内它不会显著影响摩根大通的整体收益。”
投资影响:赢家与输家
主要银行进入稳定币领域创造了一个复杂的竞争格局,对金融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大型银行本身——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短期盈利影响似乎不大,但在代币化资金流转领域建立立足点的战略价值可能随时间推移变得巨大。
无论哪家银行获得最大吸引力,Coinbase 都将受益,因为其 Base 网络的使用量将增长并可能产生费用收入。维萨(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等支付网络面临喜忧参半的前景——代币轨道最终可能威胁银行卡结算,但更可能的是,它们将整合银行代币而非损失交易量。
最明显的负面影响将落在 Circle 等专业稳定币发行商身上,如果企业客户偏好由 FDIC 提供安全保障的银行发行代币,它们可能面临利润压力,尽管泰达币可能会保持其在离岸市场的主导地位。像 PayPal 这样的金融科技钱包必须决定是整合银行代币还是继续与现有稳定币合作伙伴合作。
展望未来:战略定位
以下分析代表基于当前市场状况的知情观点,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过往表现不保证未来结果,读者应咨询财务顾问以获取个性化指导。
短期内,监管结果仍然是双重风险因素,对即时损益影响有限。随着未来 24-36 个月内格局的演变,拥有先进技术基础设施和良好监管关系的银行——特别是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似乎已做好准备,在代币化存款领域夺取显著市场份额。
现金作为一种资产类别走向代币化的长期结构性趋势,表明支持这一转型的基础设施具有潜在价值,包括专业网络安全、区块链分析和合规技术。
杰米·戴蒙对区块链技术的勉强接受最终反映的是务实的商业考量,而非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对于专业投资者而言,关键的洞察是,无论谁为代币化存款确立主导标准,都将在未来多年内塑造全球资金流转的规则——而那些拥有现有支付基础设施,每天处理数万亿美元交易的银行,在这场竞争中占据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