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营收达五年新高,但受创纪录研发投入影响利润骤降32%

作者
Reynold Cheung
22 分钟阅读

华为的战略博弈:以利润换取技术主权

中国科技巨头牺牲短期盈利,雄心勃勃押注制裁后主导地位

中国深圳 — 华为今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揭示了一项深思熟虑的牺牲:以即时盈利能力,换取公司领导层所坚信的不可撼动的技术独立性。

华为深圳总部,其全球运营和技术雄心的神经中枢。(huawei.com)
华为深圳总部,其全球运营和技术雄心的神经中枢。(huawei.com)

营收同比增长3.9%,达到4270亿元人民币,是华为自2020年以来表现最好的上半年。然而,净利润却暴跌32%,降至371亿元人民币,这一鲜明对比突显了该公司在美国多年制裁后采取的激进战略转型。

这些数字揭示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转型。华为在上半年投入970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几乎占总营收的23%——同时支付了超过800亿元人民币的股息,是其净利润的两倍多。这种看似矛盾的财务状况,正是分析师所称的押注技术主权的高风险豪赌。

一位要求匿名的北京科技分析师评论道:“华为本质上正在从底层芯片到上层软件,重建整个技术栈。财务上的‘痛苦’是蓄意的——他们正在为技术独立性进行投资,而这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变现。”

半导体自主战略

华为转型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素在于其在半导体领域的雄心。目前,该公司的昇腾(Ascend)AI芯片为中国约60%的大语言模型训练提供算力,AI相关营收同比增长240%。然而,这一成功也伴随着结构性限制,挑战了关于华为AI主导地位的普遍看法。

华为昇腾AI加速芯片的特写,这是中国构建国内AI硬件生态系统的核心。(digitimes.com)
华为昇腾AI加速芯片的特写,这是中国构建国内AI硬件生态系统的核心。(digitimes.com)

与英伟达广泛的商业吸引力不同,华为的昇腾芯片面临着一个矛盾的市场制约。AI基础设施的主要买家——云服务提供商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将华为视为供应商,同时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这种动态使得大多数昇腾芯片的销售流向国有电信公司,一位行业专家将其描述为“有限的商业天花板”。

性能基准测试显示,昇腾910C的推理能力约为英伟达H100的60%,这使其适用于特定应用,但在全球市场驱动溢价的训练密集型工作负载方面则有所不足。

对投资者而言,其影响远不止技术规格。华为的AI营收虽然增长迅速,但其客户群高度集中于国有企业。这种集中性提供了政策支持的稳定性,但也限制了英伟达近期所展现的爆炸性增长潜力。

汽车业务崛起与鸿蒙智行联盟

华为的战略愿景在汽车业务转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2024年实现营收2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并首次实现盈利。

通过鸿蒙智行联盟(HIMA),华为开创了其独特的技术整合商而非制造商的定位。截至2025年8月底,包括赛力斯、奇瑞和北汽在内的合作伙伴已交付超过90万辆汽车,月交付量从5月的44,500辆加速至6月的52,700辆。

问界M9,华为鸿蒙智行联盟合作伙伴赛力斯的旗舰SUV,展示了华为汽车技术的无缝整合。(wikimedia.org)
问界M9,华为鸿蒙智行联盟合作伙伴赛力斯的旗舰SUV,展示了华为汽车技术的无缝整合。(wikimedia.org)

汽车战略反映了制裁后适应性的更广泛经验。华为没有与传统制造商直接竞争,而是将自身定位为技术支柱,通过向多个汽车品牌提供软件、计算平台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来实现变现。

2025年华为鸿蒙智行联盟月度汽车交付量,显示出强劲且加速的消费者采用趋势。

月份联盟/品牌交付量
2025年1月鸿蒙智行联盟34,987
2025年5月问界 (鸿蒙智行品牌)36,372
2025年7月问界 (鸿蒙智行品牌)41,676

这种方法在产生经常性收入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汽车生产的资本密集度和制造风险。业内观察人士指出,该战略与成功的技术平台模式相似,即通过对关键软件层的控制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高端设备复兴

消费电子业务——受美国制裁打击最严重的业务板块——在国内市场实现了显著复苏。2025年第二季度,华为占据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18.1%的份额,并在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方面以约21%的市场份额超越苹果。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显示华为重回领先地位。

品牌市场份额 (%)
华为18.1
Vivo17.3
OPPO15.5
小米15.1
苹果13.9

此次复苏部分源于技术突破。华为最新的麒麟9100处理器采用3纳米工艺制造,展现出分析师此前认为在当前制裁下不可能实现的能力。每一次芯片流片成本约为30亿元人民币,突显了维持技术竞争力所需的巨额投资。

然而,消费者业务的成功仍然受到地理限制。在中国以外,华为设备面临谷歌服务限制和消费者顾虑带来的持续挑战。尽管鸿蒙操作系统生态系统拥有1.2亿活跃设备,但在实现驱动平台变现的开发者势头和应用丰富度方面仍面临困难。

对于投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地域限制既是风险也是机遇。国内市场的领导地位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但全球扩张——历史上华为的增长引擎——仍然面临结构性挑战。

受审视的财务运作

该公司的财务管理在某些方面受到了严厉批评。应付账款激增33.8%,因为华为推迟了供应商付款以优化现金流,而总借款也经历了大规模再融资。公司赎回了675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同时又借入677亿元人民币,有效地重组了其债务组合。

最具争议的是分红政策。在371亿元人民币的利润背景下,支付800亿元人民币的股息需要外部融资,这导致了“借钱分红”的指责。公司辩护者认为,这些支付反映了前一年的盈利,并通过员工持股计划(ESOP)充当了员工保留工具。

流动比率从1.76降至1.54,虽然仍保持健康,但也表明短期流动性管理趋紧。财务成本增长70.7%,主要反映了在更为严格的信贷环境下借款成本的上升。

这些财务动态在增长投资和股东回报之间造成了紧张关系。如果营收增长放缓或地缘政治压力加剧,同时维持每年2000亿元人民币的研发支出和当前股息水平可能面临挑战。

生态系统整合挑战

除了眼前的财务指标,华为还面临整合其不断扩大的业务组合的复杂任务。该公司目前在智能手机、芯片、云服务、汽车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竞争——如此广泛的业务范围引发了关于重点和资源分配的疑问。

一张信息图,展示了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如何将从智能手机和手表到汽车和家用电器等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单一的生态系统中。(substackcdn.com)
一张信息图,展示了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如何将从智能手机和手表到汽车和家用电器等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单一的生态系统中。(substackcdn.com)

每项业务都需要不同的能力、客户关系和市场策略。高端智能手机的成功需要品牌营销和卓越的零售能力。半导体领域的领导地位需要制造规模和开发者生态系统的发展。汽车合作关系则取决于工程整合和供应链协调。

一些分析师认为,这种多元化是战略必需品而非选择。美国的制裁消除了华为依赖专业全球供应商的能力,迫使其在整个技术栈中进行垂直整合。

垂直整合是一种商业策略,指公司获得其供应链不同阶段的所有权或控制权,从生产到分销。这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质量控制,在科技行业中,例如公司设计自己的芯片用于自家产品时即可体现。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做法分散了资源,可能阻碍公司在任何单一领域取得决定性领先地位。与苹果在iOS系统的主导地位、英伟达在AI芯片的霸主地位或台积电在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不同,华为在所有主要业务线的竞争地位仍然存在争议。

市场影响与投资考量

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华为的转型呈现出复杂的风险收益状况。该公司在地缘政治压力下展现出卓越的韧性,同时正在构建具有潜在价值的技术资产。然而,由于大量的再投资和市场集中风险,短期盈利的可见性仍然有限。

信贷市场似乎对华为的财务状况越来越感到满意。该公司的境内融资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而国际敞口的减少则限制了与制裁相关的再融资风险。债券投资者受益于现金生成能力的改善和积极的债务管理。

关注长期定位的战略投资者可能会对华为的全面技术平台感兴趣。领先的中国市场地位、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强大的研发能力相结合,创造了进入壁垒,一旦投资周期趋于平稳,这些优势可能产生持续回报。

然而,有几个因素需要警惕。AI业务集中在国有客户手中,这限制了其与商业市场相比的可扩展性。在大多数业务板块,国际扩张仍然受限。分红政策虽然对注重收益的投资者具有吸引力,但在关键技术转型期间可能会限制增长资本的可用性。

前进之路

华为的上半年业绩明确了一项根本性的战略选择:接受短期盈利压力,以构建长期的技术独立性。这种做法既反映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所施加的限制,也体现了管理层对于可持续竞争优势需要控制关键技术层的信念。

这项战略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几个不确定因素。鸿蒙操作系统能否达到足够的规模以产生可观的服务收入?昇腾芯片能否赢得政策驱动型客户之外的更广泛采用?汽车业务能否突破目前的中国市场焦点实现扩张?

市场参与者应将华为当前的财务状况视为过渡性而非可持续性的。该公司正在有意地为战略定位而非季度收益进行优化,如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存在且技术独立性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一计算可能被证明是富有远见的。

对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而言,华为既不代表传统的增长故事,也不是一个价值投资机会,而更像是一种对中国技术主权雄心的独特敞口。投资案例最终取决于人们如何评估全面的垂直整合能否产生足够的回报,以证明其巨额资本需求和漫长投资周期的合理性。

未来十二个月将为这项战略的可行性提供关键证据,特别是季节性需求模式将考验消费设备业务的势头,以及企业AI客户将评估昇腾芯片相对于现有替代方案的实际性能。

机构投资观点

方面关键数据与表现 (2025年上半年及2024财年)分析与解读
财务状况2025年上半年营收: 427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9%) - 2020年以来最佳上半年。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 370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32%)。
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 969亿元人民币。
2024财年研发强度: 占营收20.8%。
2024财年毛利率: 44.4% (对比此前46.2%)。
利润受压是运营支出驱动的 (研发、芯片/工具投资、折旧),而非营收冲击。下半年毛利率有望从设备组合和规模效应中恢复。
各业务板块 (2024财年)消费者业务: 同比增长38.3%
云计算业务: 同比增长8.5%
数字能源: 同比增长24.4%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IAS): 同比增长474%至264亿元人民币 (首次实现盈利)
ICT基础设施: 同比增长4.9%
汽车业务盈利,但营收规模相对于集团仍偏低。云计算业务以中国市场为主。数字能源表现稳健,但并非主要增长驱动力。
设备业务动能2025年上半年智能手机: 出货量约2660万部 (95%在中国市场)。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份额: 18.1% (领先)。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 约21%市场份额 (超越苹果)。
实力得到确认。 中国设备业务的飞轮效应正在发挥作用,恢复品牌和毛利润。关键是关注第四季度周期和中国市场份额能否保持≥18%。
汽车业务模式鸿蒙智行联盟交付量: 5月4.45万辆,6月5.27万辆,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超90万辆。
华为的角色: 提供零部件/软件 (而非整车)。
证明了在大规模下变现ADS/计算/座舱的能力。要对集团业绩产生实质性影响,需要多年发展 (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的年化营收是一个关键信号)。
资产负债表与流动性2024财年借款: 2649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14%)。
2024财年现金及短期投资: 3722亿元人民币。
境内发行: 活跃 (例如,2025年4月发行约200亿元人民币超短期融资券)。
流动性改善。 转向更短期的境内票据增加了展期风险,但强劲的营运资金和国内银行渠道抵消了这一风险。支持净杠杆率稳定或改善
分红政策2023年派息 (2024年支付): 约771亿元人民币。
2024年派息 (2025年支付): 约720亿元人民币 (员工持股计划每股1.41元)。
员工持股计划的留才工具,传递信心。但由于AI/汽车业务需要资本支出,这限制了外部融资灵活性。预计派息率将逐步下降
AI / 昇腾芯片供应: 2025年昇腾910B/910C正在加速生产。
性能: 推理能力约为H100的60% (非训练能力对等)。
客户: 倾向于国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公共部门 (例如中国移动)。
上限低于市场炒作。 市场总容量受限于CUDA生态锁定和软件成熟度。它是一个战略护城河和政策支持的现金流引擎,而非英伟达的直接替代品。营收具有周期性、采购驱动的特点。
战略评分卡有效进展: 中国设备业务、汽车业务盈利、资产负债表更稳健。
谨慎关注: 分红与增长资本支出的权衡、全球鸿蒙生态变现、昇腾芯片对国有企业/电信客户的依赖。
优先发展计算主权和国内领先地位推迟了全面的盈利恢复,但这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近期模型 (2025财年)营收: 8800–9300亿元人民币 (预计)
研发支出: 1900–2000亿元人民币 (预计)
净利润率: 6.5–8.5% (预计,对比2024财年7.3%)
上行空间来自持续的设备份额、智能手表增长、大型AI服务器订单。下行风险来自美国管制、价格战或汽车业务内容拉动减少。
关键绩效指标 (KPI) 追踪1.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 (保持≥18%)。
2. 昇腾在电信/国有企业以外的订单。
3. 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年化率和毛利率。
4. 2026年分红立场 (逐步下降为积极信号)。
5. 鸿蒙原生应用增长 → 服务收入。
这些指标将验证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战略投资的成功变现。
核心结论重质而非重表象。 上半年利润下滑是设计好的。兼具股权投资的增长潜力和债权投资的纪律性。 审慎看待AI叙事; 真正的上行空间在于国内高端设备和汽车软件变现,以实现2026-27年的运营杠杆。公司具有韧性,并在战略上为长期发展做好了准备,优先投资而非短期盈利。

非投资建议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