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通胀分歧:为何市场不相信居民的担忧?
美国经济预期的核心出现了一道鸿沟,这可能将定义未来十年的投资格局。尽管居民现在认为3.4%的长期通胀是新常态——这一心理转变已由2025年的政策冲击所固化——债券市场却顽固地预期在同一时期内通胀将回归2.1%。这130个基点的差距并非统计噪音,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决定性的宏观交易。
锚点未断裂,只是向上漂移
2025年11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调查揭示了一个伪装成改善的结构性机制转变。是的,长期通胀预期确实从4月份4.4%的危机峰值“软化”至3.4%。但这种说法掩盖了真实情况:美国民众已将其通胀心理锚定在比疫情前常态高出一个百分点的水平。
4月份的飙升——在图表上几乎是垂直的——并非随机漂移。它恰好与特朗普政府关税升级和2022年以来最严重的消费者信心崩塌同时发生。但将其称为“黑天鹅事件”是误读了其模式。锚点在2021-2022年就开始上移;关税只是推了已经松动的链条一把。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证实,一旦预期不稳定,即使是温和的冲击也会产生超乎寻常的影响。
现在关键的是:预期并未回到2.2-2.6%的旧区间。它们正紧密地聚集在3.4-3.5%,形成一位策略师所称的“新平台”。与此同时,大约10-12%的消费者仍预期超过15%的恶性通胀结果——是稳定年份基线的两倍。这种“肥尾效应”对宏观预测的重要性不如对波动性的影响:它给美联储带来了政治约束,并使得各类资产的期权溢价升高成为合理。
市场的反向押注:为何2.1%的5年期远期5年期通胀预期才是真实信号
机构分析与“末日论”解读在此处出现显著分歧。尽管家庭预期为3.4%,但市场化的远期通胀预期——即5年期远期5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仅为2.1-2.2%。4.1%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意味着实际利率加上风险溢价合计约为2%。
这并非市场天真。这是市场在定价美联储最终会成功,即便过程会比2010年代更混乱。消费者调查因问题设置和价格的政治敏感性而系统性地高估了实际通胀。欧洲央行的研究表明,受访者在考虑通胀时,不成比例地看重极端估值和近期购物账单,而非更广泛的价格趋势。
因此,投资论点并非“不惜一切代价购买通胀保护”,而是认识到家庭的“创伤”与市场信心之间的这一差距创造了持续的错误定价。当差距扩大时——密歇根大学数据走高而5年期远期5年期通胀预期保持稳定——期限溢价和波动率交易就会带来回报。当通过更温和的调查数据缩小差距时,久期敞口则会奏效。
更高中性利率对投资组合的实际意义
关键的细微差别在于:“更长时间维持高利率”不意味着利率永远保持在4%。它意味着中性政策利率——即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的水平——已从疫情前1.5-2%的共识上升到可能2.75-3.25%。鉴于联邦基金利率目前为3.75-4%,政策仅比这个新的中性利率高出75-125个基点。
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已明确表示“短期内”有降息空间。克利夫兰联储的期限结构模型显示,10年期预期通胀为2-2.3%,而非家庭所引用的3.4%。这表明一条合理路径:实际通胀将逐渐进入2%区间的高端,密歇根大学数据逐步下降到2.8-3%,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在3.75-4.25%的区间波动——相较于2010年代有所提高,但远未达到1970年代的水平。
对于资产配置而言,这支持曲线陡峭化交易(做空短期利率,做多中期利率)、相比烧钱的久期押注更倾向于具有真正定价权的优质成长股,以及保持黄金等实物资产对冲——并非因为恶性通胀即将来临,而是因为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将保持波动。这笔交易并非押注任何一个极端,而是利用家庭“伤疤记忆”与市场对央行仍能发挥作用的信念之间的距离来获利。
非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