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puff 刚刚融资2.5亿美元——但估值暴跌才是真相
价值缩水近半,但投资者依然愿意注资。
Gopuff 周四发布了一些消息,表面上看颇为振奋人心。营收创历史新高!实现贡献利润!还从贝莱德(BlackRock)挖来了一位明星首席财务官!但如果剥开这层华丽的公关外衣,你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故事。
这就是当垂直整合既是你的超能力,也是你的致命弱点时,会发生的情况。
这家总部位于费城的配送公司从埃尔德里奇工业(Eldridge Industries)和维勒股权合伙公司(Valor Equity Partners)获得了2.5亿美元的融资。听起来是个好消息,对吧?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他们现在的估值仅为85亿美元。而在2021年,当时软银(SoftBank)还在大肆撒钱,他们的估值曾高达150亿美元。这相当于估值缩水了43%。你不会在他们宣称创造“公司历史”的新闻稿中看到这个小细节。
那次估值下调?那才是真正的新闻头条。
风险投资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资金不再追逐那些异想天开的“登月计划”项目。它正在支持美国快速商务“血战”中硕果仅存的平台。而且,这次注资的代价,传递出的信号是“生存”,而非“胜利”。
他们熬过了所有人——但代价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数据。情况有些复杂。
Gopuff 在2021年营收可能曾达到20亿美元。之后情况变得严峻。到2023年,在退出一些市场并取消了我们都喜欢的那种诱人促销活动后,营收已萎缩至约12亿美元。当年他们烧掉了约4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是五轮裁员。2024年,又有6%的员工被裁。他们的目标?在今年年底实现自由现金流转正。
那么,这里所谓的“营收创纪录”究竟意味着什么?几乎可以肯定,这指的是他们在现有规模下的最佳表现,而非重回2021年的辉煌时期。变化的不是规模,而是质量。
Gopuff 声称现在每笔订单的利润超过4美元。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拥有自己的库存。他们运营着400多个微型履约中心。他们控制着配送环节,而不仅仅是赚取平台佣金。这种自主掌控带来了优势。
他们也进行了多元化发展。FAM订阅服务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广告业务增加了另一个收入来源。与星巴克(Starbucks)、迪士尼(Disney)和亚马逊(Amazon)等品牌的合作也很有帮助。此外,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针对4000万低收入美国人的SNAP EBT计划也起到了作用。这使得业务重心从“凌晨两点醉酒大学生订零食”转向“普通民众每周购买三次杂货”。
这种演变解释了为什么埃尔德里奇、维勒以及贝利·吉福德(Baillie Gifford)等重量级投资者,尽管估值被重置,仍然选择相信他们。而聘请马特·麦克布雷迪(Matt McBrady)担任首席财务官?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如果你打算永远保持私有化,你就不会聘请一位曾带领Axon和aQuantive成功上市的人。
真正的赌注:他们将生存下来,而非称霸市场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再是在资助一个“火箭飞船”般的公司了。他们正在支持那只“打不死的小强”(顽强生存者)。
计算一下就很有意思了。假设Gopuff实现20亿至25亿美元的营收,且EBITDA利润率为10%至12%。这对任何一个配送-物流混合型公司来说都相当激进。但我们姑且这么算。这将带来2亿至3亿美元的EBITDA。当市场情绪乐观时,像Instacart或DoorDash这样的公司,其企业估值通常是EBITDA的20到30倍。按这些数字计算?企业价值在40亿至90亿美元之间。
等等。他们刚刚以85亿美元的估值进行了投资。新投资者押注的不是风险投资规模的回报。他们是在保护本金,同时寻求一定的上行潜力。或许吧。
他们的商业模式中存在一个固有的问题。“前置仓”需要资金投入。拥有库存需要资金。维持员工薪资需要资金。所有这些都产生了沉重的固定成本。增长与盈利能力之间仍在相互制约。为了实现单位经济效益,营收较峰值下降了40%。这次融资让他们能够再次尝试扩张。但他们能否在不再次烧钱的情况下实现增长?这才是关键所在。
竞争对手也没有闲着。DoorDash、优步(Uber)、Instacart和亚马逊现在都提供更快的配送服务。他们采用轻资产模式。他们用销售其他商品的利润来补贴便捷性服务。对大多数顾客来说,30分钟的超市配送已经足够好用。Gopuff承诺的15分钟送达?听起来不错,但值得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吗?
他们的护城河不仅仅是速度。它还包括价格、可靠性、商品选择以及在人口密集城市区域的品牌认知度。这比他们的营销团队希望你认为的要窄得多。
对于那些在2021年以150亿美元估值进行投资的人来说?这一轮融资可能更像是“止损”措施。现在接受更多的结构调整和股权稀释,否则未来将面临更混乱的重组。
这对全球快速商务意味着什么?
现在资本的流向已经不同了。资金流向的是“筑垒者”,而非“跑马圈地者”。
去年10月,印度公司Zepto以50亿美元的估值获得了6.65亿美元融资。德国公司Flink以不到10亿美元的估值获得了1.5亿美元融资。与此同时,Getir则放弃了英国、德国和美国市场。他们基本上退守土耳其,宣布告一段落。看出规律了吗?行业领导者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融资。而其他公司则面临资金枯竭。
Gopuff 证明了一个残酷但真实的事实。“跑马圈地”的阶段已经结束了。美国快速商务市场在2025年将达到87.8亿美元。到2032年将增长到152.4亿美元。年增长率为8.2%。与亚洲超过25%的增长率相比,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爆炸性增长。
在西方市场,可能已经没有空间容纳另一个大规模的第一方网络了。机会已经转移。你无法再与Gopuff竞争了。但你可以为他们赋能。比如路径优化、仓库自动化、垂直领域软件。或者服务他们会忽略的细分市场。
业内有人称Gopuff是“电商界的蟑螂,在混乱中求生”。这个描述很贴切。真正的问题不是快速商务能否存活,而是“生存”究竟意味着建立一个帝国,还是仅仅是撑到收支平衡。
非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