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机器人大分手:Figure 大胆寻求独立
在科技界引起轰动的一件事是,Figure 的 CEO Brett Adcock 宣布终止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这可能标志着自主机器人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转变。风险极高:Figure 声称已在完全自主的端到端机器人 AI 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并承诺在 30 天内展示这一成果。这会是机器人的“iPhone 时刻”吗?还是我们又一次见证了硅谷喜欢夸大其词?
6.75 亿美元的舞蹈:一段合作关系的兴衰
故事始于 2023 年 2 月,当时 Figure 完成了 B 轮融资,筹集了 6.75 亿美元,估值达到 26 亿美元,这令人瞩目。投资方名单可谓科技巨头云集:微软、英特尔、OpenAI Startup Fund、亚马逊和英伟达都押注了 Figure 的愿景。与 OpenAI 的合作似乎尤为重要,重点是为 Figure 雄心勃勃的机器人平台开发专门的 AI 模型。
合作迅速结出硕果。Figure 01,他们的初始原型,通过掌握制作咖啡的艺术而引人注目,尽管存在局限性。到 2023 年 8 月,Figure 02 问世,配备了 OpenAI 先进的 AI 模型,表明合作关系正步入正轨。然而,仅仅六个月后,这个充满希望的联盟就瓦解了,引发了业界的猜测和疑问。
从受限的步履到工厂车间:Figure 的技术演进
从 Figure 01 到 Figure 02 的技术进步讲述了一个非凡发展的故事。最初的模型以人类速度的 17% 移动,需要牵引支撑才能保持平衡——就像蹒跚学步的幼儿学走路一样。然而,Figure 02 完全像另一种生物。这款机器人身着光滑的黑色外壳,双手拥有 16 个自由度,力量与人类相当。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实现了 1.2 米/秒(约 4.3 公里/小时)的移动速度,并且可以连续运行 20 个小时,证明了其在宝马工厂等严苛环境中的价值。
除了规格之外,这种演变还代表了机器人能力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将高速机械与复杂的 AI 驱动功能相结合。机器人的语音交互能力进一步模糊了机器和人类操作员之间的界限。
幕后:技术分手的剖析
合作关系的破裂似乎源于两家公司雄心勃勃且日益分歧的战略愿景。OpenAI 远未满足于仅仅作为 AI 软件提供商,而是开始重建其内部机器人团队,该团队此前于 2020 年解散。Meta 前硬件负责人 Caitlin Kalinowski 的聘用标志着其对硬件的认真抱负,他们为“用户可编程人形机器人”申请的商标以及进军 AI 芯片开发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Figure 也制定了自己的激进路线。该公司声称已破解了端到端神经网络实现的密码,大胆宣布计划在四年内交付 10 万个机器人。他们对商业应用(以其在宝马工厂的存在为例)和家庭市场的双重关注突显了其全面的市场战略。
整合难题:为什么好的合作伙伴有时会分手
OpenAI 广泛的 AI 专业知识与 Figure 专业的机器人应用之间的整合挑战成为一个关键的断层线。Figure 的 CEO 指出,将 OpenAI 广泛的 AI 能力应用于机器人应用的特定需求存在困难,并认为有必要采用与硬件功能紧密结合的专用端到端 AI 模型。
这次分手引发了关于基础模型在机器人技术中未来作用的激烈辩论。批评人士强调,与 RT-1/2 等系统相比,Figure 01 的泛化能力有限,RT-1/2 受益于广泛的数据集训练。一些专家认为 Figure 02 的增强“并不显著”,而不是革命性的,这引发了对进展真实状态的质疑。
AI 霸权之战:不断变化的格局
OpenAI 的商业模式越来越体现出与合作伙伴公司竞争和投资的双重战略。他们向机器人硬件和 AI 芯片领域的多元化扩张表明,其战略重点更广泛,旨在减少外部依赖。这种扩张,加上来自特斯拉和中国科技公司的激烈竞争,表明其非常关注具身 AI。
这次终止合作引发了整个行业的猜测。一些人认为,是 OpenAI 而不是 Figure 发起了这次分手。其他人则认为 DeepSeek 可能是 Figure 的潜在替代合作伙伴。对 OpenAI 多模式模型的严重依赖引发了人们对 Figure 是否有能力独立开发类似强大 AI 系统的质疑。
380 亿美元的问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尽管分手了,Figure 仍然保持着雄心勃勃的发展轨迹。他们承诺在 30 天内进行突破性演示,并在四年内部署 10 万个机器人的目标表明了他们毫不动摇的信心。到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将达到 380 亿美元,风险是天文数字。
这次分手的影响超出了这两家公司。其他 OpenAI 机器人合作伙伴都在紧张地观望,而整个行业都在争论此举是会促进创新,还是会暴露当前机器人开发方法中的根本性挑战。
新篇章还是警示故事?
这次高风险的分离不仅仅是又一次科技行业的分手——这是具身 AI 和机器人创新发展中的一个决定性时刻。随着两家公司独立前进,一些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Figure 押注独立自主能否通过真正的技术突破获得回报?OpenAI 能否成功地从软件转向硬件?这次分手会加速还是阻碍实现真正自主机器人的进展?
答案可能会重塑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技术的未来,还有我们对人工智能与物理机械结合时可能实现的理解。当业界屏住呼吸等待 Figure 承诺的演示时,有一点变得很清楚:自主机器人霸权之战已经进入未知领域,其后果将在硅谷之外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