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刚刚堵上了一个20万亿欧元的“漏洞”——全球购物格局将彻底改变
布鲁塞尔正取消廉价进口商品的免税门槛,中国零售巨头们正争相求生
想象一下。回到1983年,欧洲官员为跨境礼品包裹制定了一个简单规定:只要价值低于150欧元,就无需缴纳关税。这看起来人畜无害。然而,四十年后的今天,这项看似无害的豁免条款,却演变成了一个无人预料的庞大工业输送管道,每年向欧洲输送46亿个包裹。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欧盟刚刚决定关闭这一“漏洞”。
从2026年初开始,这项150欧元的免税“通行证”将不复存在。此举旨在打击那些你可能耳熟能详的平台:Shein、Temu,以及数十家利用这一监管漏洞建立起商业帝国的中国卖家。当传统零售商需要承担关税和税费时,这些新兴公司却在一个旧规则不适用的平行宇宙中运营。
这些数字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现实。欧洲海关人员现在每天要处理1200万个小型包裹,这是2022年处理量的三倍。更令人震惊的是,官方估计其中65%的包裹被故意低报价值,以规避免税门槛。我们看到的并非边境执法的崩溃,而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与亚马逊时代之前的法规正面碰撞。
欧盟委员会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令人不满。欧洲零售商每年因这个漏洞损失了80亿至120亿欧元的销售额。这意味着财富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国内企业流失。一旦损失达到这种规模,民主政府就无法坐视不理。
此举有何不同
这并非典型的保护主义发作。这项改革展现出手术般的精准度。在2028年(届时欧盟统一海关数据中心将投入使用)之前,布鲁塞尔可能会对每个包裹征收2-5欧元的固定费用。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校准:既高到足以将中国直邮的优势挤压掉15-20%,又低到足以避免因对基本商品征税而引发骚乱。
政界人士还记得,当年政府试图对日用品征收增值税时发生了什么——一些人因此失去了权力。而这种新方法既避开了这个“地雷”,又达到了目标。
财务影响引人关注
对于关注市场的人来说,这预示着一场结构性转变,而非暂时的中断。让我们分析一笔典型的25欧元Shein订单会发生什么:加上12%的关税,再额外收取2.50欧元的手续费。突然之间,你将面临5.50欧元的新增成本——价格上涨了22%。需求模型表明,除非公司调整策略,否则销量可能会暴跌20-30%。
不过,这些公司也会适应。Temu已经将其80%的欧盟业务转移到当地仓库。这将可变的按包裹计量的关税,转化为固定的大宗进口成本。额外的好处是:更快的配送速度。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亚马逊也曾花费十年时间建设类似的物流基础设施。转型期间成本高昂,一旦建成则固若金汤。
真正的冲击将波及小型参与者。那些长尾效应下的中国代发货商和Shopify套利者,缺乏建设欧盟合规系统的资金。他们将彻底出局。
这将创造明显的赢家。欧洲时尚零售商——比如Inditex、H&M和Primark——在同类产品上刚刚获得了10-20%的相对定价优势。他们是将此优势转化为更高的利润率还是更大的市场份额,将取决于执行力。精明的管理团队会将这笔意外之财再投资于获客。那些将其视为纯粹利润增长的公司则会表现不佳。
中国跨境电商巨头正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美国已于2025年8月取消了其800美元的免税门槛。欧洲也紧随其后。Temu和Shein现在正面临在其两个最大的西方市场同时出现的利润空间挤压。再加上Shein在法国被报道的1.5亿欧元GDPR罚款,以及日益升级的产品安全审查。任何IPO前的估值都需要充分考虑这些不利因素。
这项投资论点归结为一个问题:在西方合规成本下,国际扩张能否保持盈利?在2026-27年的数据出炉之前,管理层无法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个问题。
更大的格局正在浮现
这项改革的意义远不止关税收入。它标志着幼稚的全球化第一阶段的终结。多年来,政策制定者一直认为市场准入和监管合作会随着贸易一体化自然而然地实现。如今,这一假设已经破灭。
布鲁塞尔明确将Shein和Temu作为这些规则的明确目标。这标志着一项新策略的诞生。那些利用监管套利作为武器的平台,将面临定制化的反制措施。世贸组织(WTO)的规范也变得无关紧要。
此举与华盛顿同步取消免税门槛并非巧合。这两项行动都将海关执法武器化,作为产业政策的工具。其目标是保护国内零售业就业,并限制北京的出口模式。如果印度和巴西效仿——两国都在研究取消免税门槛——那么中国5000亿美元的跨境电商机器将面临结构性的需求破坏。
这项政策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政治上的持久性。与容易招致报复的关税不同,堵塞国内税收漏洞几乎不可能受到外部挑战。当然,欧洲消费者可能会抱怨Shein商品涨价。但政界人士有充分的理由:“对华公平”加上“产品安全”提供了持久的论战弹药。
套利空间正在关闭。它不会再重新开放。
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