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侬中国战略调整:数十亿美元股权出售预示全球体育零售巨头转型
上海——此举可能重塑中国快速发展的体育零售市场的竞争格局。法国运动用品巨头迪卡侬已启动出售其中国业务约30%股权的努力,这笔交易可能使公司估值达到30-40亿美元,并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收益。
这一举动并非标志着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撤退,而是在面对本土竞争对手显著超越迪卡侬2023年全球营收1.15%的温和增长的市场中,进行的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调整。
一位因与运动用品公司有客户关系而要求匿名的上海零售分析师表示:“这不是退出,而是一次战略性资本重组,有望将迪卡侬从一个功能性折扣店转变为全球最具活力的体育市场中的大众高端生态系统参与者。”
不仅仅是资产负债表:迪卡侬的中国版图
迪卡侬的中国业务约占其全球业务的五分之一。这家法国零售商在中国精心构建了完整的供应链,包括四家工厂、十一个智能制造和采购中心以及三个物流园区。公司的本地化工作广泛深入,目前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已有94.2%在本地制造,并计划达到100%。
走进迪卡侬宽敞的上海门店,既能看到公司的优势,也能看到挑战。广阔的零售空间展示着种类繁多的产品,其中许多品类的顾客参与度很低。尽管产品技术过硬,但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并不知道迪卡侬众多针对特定运动的子品牌,他们主要将迪卡侬视为一个平价选择。
一位曾在竞争对手运动品牌任职、现为零售投资者提供咨询的前高管观察到:“他们建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基础设施,但他们的品牌故事讲述未能跟上中国消费者的进化。他们积累的2000多万会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用于算法驱动商品管理的巨大数据金矿,这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业绩。”
市场地位承压
迪卡侬的决定正值公司和中国体育产业的关键时刻。2023年,迪卡侬报告全球营收15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22亿元),增长速度远落后于中国竞争对手。本土巨头安踏营收623.6亿元,增长16.2%;李宁销售额276亿元,增长7%。甚至耐克,尽管在中国市场面临自身挑战,在大中华区的增长率也达到4%,高于迪卡侬。
迪卡侬战略调整的时机与北京近期发布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不谋而合,该意见承诺到2035年将体育产业总产出翻一番至约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900亿美元),这为潜在投资者创造了重要的政策利好。
一位跟踪零售消费模式的北京经济学家指出:“这笔交易恰好出现在政府倡议即将为体育产业注入强大动力的时机。这为获得这部分股权的各方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机会。”
品牌定位危机
迪卡侬面临挑战的核心在于一个根本性的品牌定位困境。尽管拥有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的产品,但在中国市场,迪卡侬普遍被视为低端品牌,消费者往往只有在负担不起更高端替代品时才会选择迪卡侬。
近期尝试通过“运动时尚”品类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努力,进一步模糊了品牌形象,让消费者对迪卡侬到底代表什么感到困惑。在没有相应感知价值提升的情况下悄然涨价,侵蚀了迪卡侬传统的价值主张。
参观北京繁华的三里屯购物区,迪卡侬的功能性美学与耐克、阿迪达斯等竞争对手创造的体验式零售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竞争对手成功将自己定位为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品牌,而不仅仅是运动用品供应商。
一位中国知名大学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员解释说:“中国消费者越来越不区分运动功能和时尚——他们购买的是一种身份。迪卡侬未能有效适应这一文化转变。”
战略考量
对于位于法国里尔的迪卡侬全球总部而言,部分股权出售提供了多重战略优势,不仅是眼前的资金注入。这笔交易预计带来的10亿美元收益,约占集团2024财年销售额的6%——这笔资金足以支持欧洲的数字化转型计划或收购小众户外品牌。
少数股权结构使得迪卡侬在保持对关键供应链效率控制的同时,能够分担中国的政策风险。在新任CEO Xavier Lopez的领导下,此举似乎是更广泛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一位专注于零售投资的香港私募股权高管解释说:“这笔交易让迪卡侬两全其美。他们保留了控股权,同时引进了具有本地市场专业知识和额外资本的合作伙伴。这是一种协作方式,而不是投降。”
对于潜在的中国合作伙伴或投资者来说,这个机会带来了即时的财务上行空间。行业分析师估计迪卡侬中国业务的EBITDA利润率约为11%,显著落后于安踏的18%。商品管理和社交电商整合方面的基础改进,可能在两年内提升利润率300个基点,即盈利能力提升25%。
竞争连锁反应
迪卡侬战略重新定位的连锁反应可能会迫使中国体育零售生态系统进行重大调整。中国领先的本土体育品牌安踏可能会失去其“技术价值”的市场定位优势,并可能通过加速斐乐(FILA)品牌门店扩张或推动在低线城市的多品牌集合店来应对。
另一个主要的本土参与者李宁,可能会面临功能性基础款的价格压力,并可能加倍投入其成功的“国潮”时尚系列以保持差异化。
已经在华失去市场份额的全球巨头耐克和阿迪达斯,可能会受到调整后、更贴近本地市场的迪卡侬在中等价位市场的进一步压力。耐克近期在大中华区季度销售额下降17%,突显了这些国际品牌的脆弱性,它们可能需要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加速产品线开发,并优化其商品组合。
一位曾在多个国际品牌任职的资深商品规划师表示:“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磨砺其细分市场策略。大而全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专注和特定性将决定谁能脱颖而出。”
竞标战开始
行业专家预计这将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拍卖过程,多个潜在买家将带来不同的战略角度。安踏、滔搏或京东体育/DFJ等中国战略投资者可能会看重迪卡侬的供应链知识产权,而高瓴或春华资本等私募股权基金可能会将此视为具有可预测现金流潜力的业务剥离机会。
淡马锡或中投公司等主权财富基金可能弥合政治和资本需求,可能促成更顺畅的监管审批。
一位体育行业投资银行家计算道:“基于基本情景的估值指标表明,这部分非控股股权的EV/销售额倍数为0.9-1.2倍,意味着基于预测的2025年数据,远期EV/EBIT为10-12倍。与安踏相比,其交易市盈率约为18倍,这相对便宜。”
消费者结果:两种可能的未来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迪卡侬的战略调整可能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在零售分析师称为“体育界的宜家2.0”模式中,迪卡侬将保持公平定价,同时优化门店形式并增强数字社区元素,从而可能增加对价格敏感消费者的“钱包份额”。
另一种可能是“迷你露露”式的失误情景,即价格上涨30%,侵蚀品牌价值,并导致流量流向京东等平台上的闪购活动。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更有利的第一种情景发生概率约为65%。
一位竞争对手运动服装品牌的商品总监建议:“理想的结果是采取双层商品策略,既有99元的基础款,也有599元的技术款。这可以在不疏远核心客户的前提下,弥合价值和高端定位之间的差距。”
宏观利好与市场分析
迪卡侬的战略调整恰逢中国体育零售行业的几个结构性利好。北京的2025年全民健身计划和各省份对“15分钟健身圈”的补贴,预计将提升对功能性装备的需求,特别是在骑行和球拍类运动领域。
中国消费者中日益增长的“运动即身份”趋势,研究显示68%的运动休闲购买是“为了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实际运动参与,这为大众高端定位创造了可行空间。
中国持续的消费分级——大众市场消费者同时“降级”,而富裕人群则进行高端消费——这要求采用双层商品策略,而资本重组后的迪卡侬可以实施这一策略。
市场预测显示,中国运动服饰零售市场在2023年达到3138亿元人民币,并有望在2025年前实现5%的年复合增长。迪卡侬每年只需增加20个基点的市场份额,就能在中国实现高个位数的营收增长。
风险因素与变数
尽管战略理由充分,但重大风险可能影响交易结果。政策转向仅支持本土冠军是一项中等概率的威胁,尽管少数股权结构有助于保持“中方控制”的观感。潜在的劳工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丑闻构成中高风险,这可通过加强供应链可追溯性来缓解。
消费者情绪波动,无论是来自宏观经济压力还是民族情绪,仍然是高概率风险因素,这可以通过受益于人民币贬值的出口导向型代工制造商来对冲。
一位体育行业投资策略师提醒:“奥运效应可能被高估了当前的估值。聪明的资金应该考虑对迪卡侬/安踏进行配对交易,同时在预期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行情之前,做空被过度炒作的小型运动品牌。”
前方的路
对于资本配置者而言,迪卡侬中国部分股权出售既代表了结构性投资机会,也代表了战术性投资机会。更广泛的结构性论点表明,中国体育消费仍是一个长期增长的故事,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但超额收益越来越来自投资组合的复杂性而非原始体量。
从战术上看,以低于1.2倍销售额的估值入场,即使在基本情景下也能提供两位数的内部收益率,特别是值得关注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出现的竞标传闻。
如果国有背景的买家胜出并优先考虑社区健身的关键绩效指标,可能存在逆向投资的机会。这可能促使迪卡侬重新致力于“日常可负担性”——讽刺的是,这反而可能对高端挑战者造成比折扣竞争对手更大的损害。
随着这场战略转型 unfolds,有一点仍然清晰:迪卡侬从功能性折扣店向大众高端生态系统参与者的演变,可能会从根本上重塑中国体育零售领域的价值链、供应商关系和竞争格局——迫使每一个参与者在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中重新思考他们的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