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亿美元数据交易,揭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繁荣下的裂痕
2025年末,CoreWeave与Vast Data达成的11.7亿美元大规模合作协议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掀起轩然大波。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皆大欢喜的局面。Vast成为CoreWeave蓬勃发展的GPU云服务的主要存储支柱,而“人工智能淘金热”的信徒们则欢欣鼓舞。在他们看来,这笔交易证实了专业AI云服务正蓬勃发展,数据瓶颈需要更智能的工程解决方案,且资金将源源不断地涌向那些解决这些问题的人。
但深入探究,情况却变得复杂起来。在兴奋之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融资与预期网络——可能超出了实际现金流的支撑范围。问题不在于AI工作负载是否真实;它们无疑是真实的。问题在于,公司扩大基础设施的速度是否超过了其营收流所能承受的范围。
人工智能的数据困境
这项交易背后的技术逻辑无可否认。训练现代AI模型需要EB级的庞大数据集和闪电般的访问速度。我们指的是每块GPU每秒7 GB的速度。传统分层存储系统,即“冷数据”存储在旧硬盘甚至磁带上,根本无法跟上。将这些数据重新投入使用,可能会让一个庞大的512块GPU集群停滞数小时,每次发生都会浪费3万到5万美元的机会成本。
Vast Data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强大的解决方案。其全闪存对象存储将所有存储整合到一个单一的高速层。再加上英伟达的BlueField DPU(在专用芯片上处理存储操作),你可以在将CPU开销减少一半的同时,通过硬件加密确保一切安全。对于在32个数据中心管理着超过25万块英伟达GPU的CoreWeave来说,这意味着一件事:更高的效率。利用率可能从行业平均水平的75%左右提升到接近90%。
这一提升的时机再好不过了。CoreWeave的业务呈爆炸式增长——2024年营收19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八倍。与Meta达成的140亿美元交易以及与OpenAI的超220亿美元合同等主要合约,正在推动这一扩张。处理海量数据不仅仅是技术挑战;它是决定那些昂贵的GPU是物有所值还是闲置浪费的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AI投资的急速陷阱
然而,并非所有投资者都在为此举杯庆祝。这项交易的结构令人费解。那笔引人注目的11.7亿美元?这是一项多年期承诺,而非一次性付款。CoreWeave将在三到五年内支付,具体取决于其扩张速度和实际使用的容量。这意味着Vast的营收取决于CoreWeave在未来十年内能否持续增长并保持盈利。
这就是循环的开始。Meta和OpenAI向CoreWeave承诺巨额资金,用于其未来所需的GPU容量。CoreWeave反过来与Vast签订合同,以确保能够提供这些容量。Vast随后利用这些合同为其更高的估值辩护——从2023年的91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300亿美元——尽管其经常性收入仅为2亿美元左右。每家公司的故事都支撑着下一家。
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谁?英伟达。这位芯片巨头持有CoreWeave的股权,据报道正在考虑投资Vast,并且是连接整个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供应商。英伟达的影响力给予所有人信心——但同时也集中了风险。当一家公司锚定供应链的多个环节时,整个系统可能会开始回响其自身的乐观情绪。需求预测听起来非常庞大,因为所有人都相信有英伟达支持的产能总能找到买家。
这并非欺诈——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模式。在普及浪潮中,企业往往会为遥远的未来而建设。泡沫就是这样悄然形成的:基于合理的假设,却以不合理的速度进行。
如果这听起来很熟悉,那确实应该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的光纤热潮也遵循了同样的剧本。对互联网带宽的需求是真实的,但并没有投资者预期的那么迫切。数十亿美元被投入到闲置多年的光缆中,当这场盛宴结束时,许多供应商都消失了。
鲜为人知的潜在风险
对于Vast而言,如果该公司将11.7亿美元分摊到四年内,而其年营收基线为2亿至2.5亿美元,那么CoreWeave的交易可能占其近期营收的20%至30%。这相当于把太多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CoreWeave遭遇延误——电力短缺、审批障碍,甚至客户增长不及预期——Vast的营收曲线可能一夜之间急转直下。
CoreWeave自身也在应对诸多挑战。它在GPU上投入数十亿美元,收购Marimo等软件初创公司以提升价值链,并拓展海外市场。2025年75亿美元的债务融资为这一切提供资金,但这笔固定资金却在追逐不确定的需求。
与此同时,大型云服务提供商——AWS、Azure、谷歌云——也没有坐视不理。它们正在推出自己的AI优化存储层,采用单区域、低延迟设计,正是为了应对这类工作负载。这些巨头可以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接受更薄的利润,而这种优势可能会让CoreWeave在几年后与Vast重新谈判时吃亏。
当炒作跑赢时间
明确一点: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技术本身不真实。统一闪存存储确实解决了AI工作负载的痛点。更大的问题在于时机。基础设施投资的速度是否超出了实际AI变现能力的支撑范围?
如果大型企业部署那些1亿美元的语言模型项目所需时间超出预期,我们将看到连锁反应。产能过剩累积,供应商增长放缓,估值开始动摇。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客户基础集中(即严重依赖少数合同)的公司通常是首批感受到痛苦的。
聪明的资金可能仍会流向英伟达(无论其他公司如何跌倒,它都能获胜),或者流向受益于向闪存存储广泛转变的内存制造商。风险更高的赌注?那些后期私人基础设施公司,它们继续以仿佛每笔新巨额交易都板上钉钉的心态给自己定价。这是市场后期阶段的典型红色预警——此时交易是预料之中,而非值得庆祝的事件。
CoreWeave与Vast的合作关系在未来几年内很可能会带来扎实的成果。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是AI未来是否会到来——而是如果它比所有人预期的晚了一点点,会发生什么。
非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