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声望付出的代价:中国精英如何利用美国大学招生漏洞积累权力
通往权力的全球捷径,用贿赂和谎言铺就
在美国最负盛名大学的精心修剪的草坪和隐蔽的校园里,一场悄无声息的丑闻正在生根发芽——这场丑闻跨越了海洋和货币,跨越了法律界限和文化差异。其核心是:富裕的中国家庭有计划地利用美国精英大学的招生机会,将其作为巩固自身地位和社会资本的战略投资。
这些丑闻涉及数百万美元的贿赂、伪造的体育证书,以及招生顾问的影子经济,其范围之广远不止简单的学术欺诈。事实上,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计划:获得美国教育品牌的使用权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进入中国商业和政治生活上层的跳板。
幕后:捏造的运动员和数百万美元的“捐款”
在美国大学招生丑闻中,最臭名昭著的交易被称为“Operation Varsity Blues”,涉及中国学生赵雨思的家人向大学掮客瑞克·辛格支付了高达650万美元。这笔钱远远超过了美国父母通常支付的贿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支付的金额在25万美元到40万美元之间——这笔钱通过辛格的计划运作,将赵雨思包装成一名有竞争力的运动员,尽管她并没有参与任何体育运动。
在另一起类似的案件中,另一名中国学生郭雪莉在辛格的网络为她捏造了一份足球资料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录取。她的家人支付了120万美元。“这些不仅仅是巨额款项,”一位熟悉此事的私人教育顾问指出。“这是意图的声明:这些家庭愿意为品牌效应付出任何代价。”
另一起事件可以追溯到2012年,但同样具有启发意义,一对中国夫妇向一位声称与哈佛大学有关系的顾问支付了220万美元。尽管价格不菲,他们的儿子最终还是被拒绝了。
这些案件有着共同的机制:伪装成捐款的贿赂,为填补招生漏洞而伪造的简历,以及利用在灰色市场中进行影响力交易的中介机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中国经济精英对教育,尤其是对精英美国教育的巨大需求。
平行的招生行业
对于许多超级富裕的中国家庭来说,传统的学术道路——通过多年艰苦的备考,最终参加竞争激烈的高考——既不可行也不理想。相反,一个影子产业已经出现,专门设计海外招生。
私人顾问,有时每个学生的收费高达15万美元以上,提供一系列服务:代写的个人陈述、精心策划的课外活动作品集,甚至精心安排的虚假志愿者工作。“支持和捏造之间的界限常常被故意模糊,”一位曾在上海和深圳的家庭工作过的招生顾问说。“许多家庭不会问他们不想听到的答案的问题。”
促成这个市场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紧迫感——中国新兴精英认为,美国学术品牌赋予的合法性是本地院校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情况下,精英大学不是学习中心,而是一种可兑换的货币:无处不在,无休止地被利用。
超越录取的策略:学位作为权力倍增器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最终目标不一定是西方的生活或职业,而是提高在中国等级森严的社会中的地位。“斯坦福大学或耶鲁大学的学位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它是一种资产,”一位驻香港的教育市场分析师说。
毕业后,学生们通常会在美国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只要足够在他们的简历上增加几年的跨国公司经验——然后返回中国。在那里,回报就开始了。在金融、科技和咨询等行业,来自顶尖学校的美国文凭可以缩短数十年的职业发展道路。一位北京的招聘人员承认,“哈佛大学毕业生在高盛工作几年后,回国就可以担任总监或部门负责人。即使是来自中国最好的学校的本地人也无法与之竞争。”
这种动态创造了专家们所说的“垫脚石策略”:利用美国大学的资历和短期海外工作来确保回国后获得超额的角色。一位前招生官直言不讳地说:“这是资历套利。而且游戏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
逃离高考——并重新定义精英制度
中国家长在为这些策略辩护时,除了声望或薪水外,还提到了更多因素。他们最关心的是臭名昭著的、严格的高考——这是一项决定中国大多数学生大学 placement 的标准化考试。“这是一场血腥的运动,”一位教育顾问说。“有经济实力的家庭都想逃离。”
近83%的中国高净值人士现在送他们的孩子出国,以绕过这项考试。美国教育系统——被宣传为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领导力——与高考所要求的死记硬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批评人士认为,这种趋势破坏了国内的精英制度,创造了一条平行的道路,让富人完全绕过了公共系统。“第二种教育系统正在形成,”北京一位学术研究人员警告说。“它是全球性的、说英语的,而且只有精英才能获得。”
在国内获得的好处:社会资本、精英网络和软实力
一旦被美国院校录取,中国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教育,还可以进入精英校友网络——哈佛俱乐部、斯坦福商业网络和耶鲁全球 fellowship 圈子。这些关系不仅仅是社交——它们是通往影响力的功能性阶梯。
回到中国后,这些关系可以打开通往政府合同、外国投资机会和行政职位的大门。一位在麦肯锡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上海的校友解释说,他的常春藤盟校学位“让我可以进入本地MBA无法进入的房间”。
此外,许多回国人员享受着经济学家所说的“薪资套利”——在北京等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获得美国水平的薪酬。在北京获得10万美元的收入,尤其是加上美国品牌的加持,可以让你跻身收入最高的前1%。
真实案例:从常春藤盟校到手术室:美国学位如何成为进入中国医疗精英的 VIP 通行证
在中国精英家庭利用海外教育为国内谋取利益的不断演变的传奇中,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最近的爆料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美国大学的资历不仅被用来确保回国后的公司和政府职位——而且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跳过传统的医疗培训途径,进入中国最负盛名的医院,有时会产生令人震惊的后果。
“4+4”捷径:引进模式,国内后门
肖飞医生现已臭名昭著的婚外情丑闻中的中心人物董喜英的案例,就说明了一小部分中国学生——手持美国精英学位和强大的家庭背景——是如何通过一项鲜为人知的名为“4+4”的计划,绕过中国严格的医疗流程的。
中国4+4项目最初旨在效仿美国的医学院模式,即学生在获得其他领域的本科学位后才能进入医学培训,其目的是通过吸引接受过跨学科培训的学生来多样化医生队伍。然而,在实践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精英漏洞,使来自美国院校的回国人员和具有深厚政治或机构关系家庭的人不成比例地受益。
董女士的旅程不是从实验室或医学预科项目开始的,而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文理学院巴纳德学院开始的——她在那里学习经济学。从那里,她加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不到两年,她不仅被国家媒体报道为进行先进的肺部手术,而且还发表了临床指南,并为高水平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这些成就通常需要传统的中国医学生近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不是一条教育的快车道——这是一个声誉的烟幕,”一所省级医学院的教员说。“它使具有正确背景的人能够在没有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披上合法性的外衣。”
从精英学位到精英准入
根据多个国内智库的数据,早期大多数4+4项目入学人员是外国大学毕业生。入学高度不透明,在中国集中考试系统之外进行,并基于未公开的标准。对于已经投资于昂贵的海外本科教育的家庭来说,4+4项目提供了双重回报:美国学位表明全球血统,并为进入中国最高级别的医疗机构提供了一条捷径。
虽然这些项目最初被标榜为“实验性的”,但业内人士表示,它们很快吸引了一个特定的群体。“这不是为农村神童或服务不足的社区设计的,”北京的一位教育政策分析师说。“这是全球精英的精修学校。”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的哈佛医学院,成为了这些学生的磁铁——尤其是那些在政府、学术界或国有企业中有家庭关系的学校。以董女士为例,她的父亲在国家研究机构担任高级职务,而她的母亲是一所顶尖大学工程学院的副院长。有消息透露,董女士的博士论文部分内容可能抄袭了她母亲所在机构现有的知识产权,他们的影响力受到了审查。
手术刀下的能力
4+4争议不仅仅是一个官僚主义上的怪事,更在于其对患者护理的下游影响。据内部消息人士称,董女士在完成相当于传统临床住院医师的培训之前,就被授予了手术特权。她的案例并非孤立。在北京和上海的几家一线医院,匿名工作人员报告说,有“外国学位医生”悄悄进入,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实践培训,经常绕过标准的评估和绩效审计。
一位医院管理人员证实,某些招聘是在“推荐配额”下进行的,这些配额通常是为引进人才或来自国外著名机构的回国人员保留的。“有时我们被告知要迁就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或他们在哪里学习。”
其影响是严重的。“当生命攸关时,价值必须不仅仅是来自一所著名学校的简历,”一位在广东一家教学医院的外科医生说。“否则,我们就是在用患者的安全换取声望。”
法律双重标准和慈善的幻觉
这些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法律反应的不平衡。虽然在美国辛格丑闻中被抓获的美国父母面临牢狱之灾,但中国家庭——尽管也深度参与其中——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指控。一些观察家认为这是由于管辖权复杂,但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文化误解在起作用。
“一些家长坚称他们认为这笔钱是合法的捐款或奖学金基金,”一位接近案件的人士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会被解读为贿赂。”然而,鉴于所涉及的金额和伪造的体育记录,这种说法令人难以置信。
尽管如此,法律灰色地带仍然存在。正如一位大学官员匿名所说,“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只要资金流动,而且表面上是干净的,就没有人愿意破坏这种安排。”
稀释和声望军备竞赛
即使在中国精英阶层中,美国学位的声望也正在成为其自身受欢迎程度的牺牲品。截至2023年,美国大学中有近29万名中国学生,外国学位的新鲜感正在消退——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不太知名院校的学生来说。
这促使家庭进入了一场争夺更 exclusive 资历的“军备竞赛”。常春藤盟校、小众的双学位课程和以科技为重点的理学硕士课程已成为新的黄金标准。“现在不仅仅是出国留学了,”一位上海的教育经纪人说。“而是去正确的地方留学。”
合法性的全球市场
最初作为一次教育之旅,已经演变成了一场高风险的交易:财富被重新包装成合法性,以便在北京、深圳及其他地方的董事会和政府部门中兑现。
赵雨思、郭雪莉和其他人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丑闻——它们是关于一个愿意出售声望的系统和一个渴望购买它的全球精英。虽然造成的后果让一些学生失去了席位,但这些计划背后的机器并没有显示出放缓的迹象。
在大学、监管机构和社会解决起作用的更深层次的激励机制之前,今天的招生丑闻很可能就是明天 status quo 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