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玛兹杜肽实现里程碑式发表,肥胖症药物市场竞争加剧
信达生物的双重机制减重疗法在中国人群中展现14.8%的疗效,为公司在不断演变的竞争格局中进入市场奠定基础
本周,全球肥胖症药物市场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玛兹杜肽GLORY-1 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代谢疗法首次在这一著名医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显示,信达生物的胰高血糖素/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在超重或肥胖的中国成年人中,以最高剂量治疗48周后,平均体重减轻了14.84%。
该论文的发表正值抗肥胖药物市场快速转型之际,预计其估值将从2024年的128亿美元飙升至2035年的1049亿美元。玛兹杜肽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生物制药创新领域的重大里程碑,尤其是在中国面临超过3亿超重或肥胖成年人(全球受影响人口最多的国家)的背景下。
双重机制方法带来具有竞争力的结果
GLORY-1试验招募了610名患有肥胖症(体重指数BMI ≥28 kg/m²)或伴有合并症的超重中国受试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每周皮下注射4毫克、6毫克玛兹杜肽或安慰剂。在32周的主要终点时,接受6毫克剂量的受试者平均体重减轻了13.38%,而安慰剂组为0.24%。
48周的持续结果显示,6毫克剂量组的体重减轻了14.84%,其中50.6%的受试者达到了临床意义上≥15%的减重阈值。4毫克剂量组的体重减轻了12.05%,而安慰剂组仅有0.47%的微小变化。
“该试验严谨的设计和对ICH-E9估计量框架的遵循,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发现的可信度,”一位熟悉数据的行业分析师指出。研究同时采用了疗效估计量和治疗策略估计量方法,所有主要和次要终点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值低于0.001)。
除了减重:全面的代谢益处
玛兹杜肽通过同时靶向胰高血糖素和GLP-1通路发挥双受体机制,其益处不仅限于体重减轻。在初始肝脂肪含量≥5%的受试者中,6毫克剂量组的肝脂肪含量从基线水平显著减少了73.18%。该疗法还显示出对血压、血脂、血清尿酸和肝酶水平的改善作用。
这些全面的代谢效应使玛兹杜肽区别于现有的仅靶向GLP-1的疗法,例如司美格鲁肽,后者通常在一年内实现约15%的体重减轻。然而,玛兹杜肽的疗效仍低于礼来公司的GIP/GLP-1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后者在III期试验中显示出20-26%的体重减轻。
安全性方面与GLP-1类药物的预期一致,主要为轻中度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和呕吐。在两个剂量组中,心率平均增加了2.6次/分钟,研究期间未观察到心血管安全信号。
市场准入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信达生物预计玛兹杜肽将于2025年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其用于体重管理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新药申请正在审评中。公司财务状况稳健,有助于商业化,2024年报告了首个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非IFRS)净利润3.316亿元人民币,同时拥有102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
竞争格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先发优势,而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目前设定了疗效基准。新兴的口服疗法,包括礼来预计在2026年左右推出的orforglipron,可能在2030年占据抗肥胖市场约25%的份额。
随着现有疗法的专利在2026-2027年间陆续到期,仿制生物类似药的竞争迫在眉睫,可能引发80-85%的价格折扣。这种时间压力使得玛兹杜肽在近期成功进入市场对其商业前景至关重要。
定价与可及性障碍
肥胖症治疗药物的经济效益在全球市场仍具挑战性。目前每周注射一次的疗法在发达市场通常每月标价超过1000美元。玛兹杜肽在中国能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NRDL)的谈判,这可能需要大幅度的价格让步,但将为数百万患者提供可及性。
中国独特的医疗融资结构带来了额外的复杂性,约95%的人口通过各种政府项目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将昂贵的慢性病疗法纳入这些系统,需要证明其除了即时减重益处之外的长期健康经济价值。
全球扩张战略逐步成形
除中国市场外,信达生物还面临国际市场准入的战略问题。公司尚未公布在美国或欧洲提交监管申请的具体时间表,这可能限制其从每年数百亿美元的全球市场中获取近期收益。
目前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六项额外的III期研究,包括与司美格鲁肽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方面的头对头比较,以及在青少年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这些扩展的适应症可能显著扩大玛兹杜肽除了主要体重管理之外的可及市场。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发表不仅仅是对单一药物的验证——它标志着中国作为代谢疾病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正在崛起。哈佛医学院的瓦妮塔·阿罗达和科罗拉多大学的利·佩罗在同期社论中指出,该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在代谢特征上的明显差异,强调了针对特定人群采取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中国的肥胖症干预措施必须采取差异化策略,根据当地人口特征进行调整,重点关注肝脏健康和血脂管理,”社论作者观察到,并强调中国年轻个体代谢功能障碍的发生比西方人群更早。
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而言,玛兹杜肽的轨迹将成为几个关键问题的风向标: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能否成功在全球治疗市场中竞争?区域医疗系统将如何调整高成本慢性疗法的报销框架?也许最重要的是,哪些治疗方法最终将主导快速演变的肥胖症治疗格局?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在未来18-24个月内随着监管决策、报销谈判和真实世界临床应用模式的展开而浮出水面。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肥胖相关死亡率几乎翻了一番,到2019年已影响到超过11%的慢性病死亡,因此,其重要性已远超商业成功,更关乎数亿人的基本公共卫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