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堡垒经济”:北京新五年规划如何以生存取代增长
深入了解中国从扩张到求存的彻底转变,以及这对全球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北京 — 翻开中国最新的五年规划,深藏其中有一个词,揭示了该国当前对世界的全部看法:安全。
这个词反复出现,取代了过去对GDP增长的执念。它标志着北京治理经济方式的深刻转变。如今,每一个决策——无论是关于半导体还是大豆——都被视为关乎国家存亡,而非繁荣富裕。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规划直白地指出,颠覆了邓小平长期以来“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对投资者而言,这不只是政治表态,而是一套新的游戏规则,将在未来数年内重塑利润格局。
没有硝烟的战争
中国领导人认为,他们已经与西方国家打响了一场经济战。从他们投入资金和人力的方向便可窥见一斑。以美国为首的出口禁令扼杀了中国获取先进芯片的途径。半导体进口量同比下降了约20%。再加上荷兰对ASML设备的限制和美国《芯片法案》的推行,供应链缺口触目惊心。
北京的应对措施酷似战时动员。该规划承诺在半导体、工业机械、精密工具和核心软件这四个关键领域提供“非常规”支持——本质上是巨额国家资助项目,并允许试错。这些并非可有可无的项目,而是关乎生存的重中之重。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一件事:这些供应链的确定性更高,但在政府协调凌驾于市场定价的领域,回报会降低。聪明资金正在转向成熟制程芯片生产商、功率电子、机床制造商和自动化领域——这些行业能够实际替代进口,并获得国家大量支持。
另一方面,依赖中国市场销售受限芯片领域的外国供应商,则前景艰难。中国并非在谈判;它正在建立一个独立的科技生态系统,并获得数千亿元的政府资金支持。
熄火的引擎
外部压力并非推动这种防御姿态的唯一因素。在中国国内,信心正在崩溃。
曾经强大的房地产行业——占GDP的30%,也是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自2020年北京对开发商债务进行严厉打击以来,已经崩溃。投机狂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的基调是“保障性住房”和“风险管控”。这正是“损失控制”的官僚术语。
对投资者来说,信息很明确:房地产不再是增长型投资。新的国有背景开发商不会带来两位数的回报,但它们会维持基本运营。
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停滞不前。零售销售增长已跌至疫情前水平的一半,消费价格仍在下跌。北京罕见地取消了其对汽车和房屋购买的限制——这不是信心的表现,而是警报的信号。
内卷陷阱
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自于本地人所说的“内卷”——吞噬创新和利润的无休止的内部竞争。尽管北京呼吁团结,各省却像竞争对手国家一样囤积资源,并阻碍彼此的商品流通。
结果是什么?巨大的产能过剩。工厂生产出比实际需求更多的钢材、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今年产量增长了15%,而需求几乎没有增长。这种过剩引发了残酷的价格战,摧毁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
这种混乱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廉价的中国绿色技术将充斥全球市场,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但也会挤压利润。欧盟已经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了关税,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此类措施。更明智的举动是投资上游材料和零部件——即生产的基础要素——而非那些被关税壁垒困住的出口商。
人口悬崖
这一切的背后隐约可见的是一个人口定时炸弹。女性平均生育率仅为0.9,劳动力每年减少500万人,到2035年,中国养老金系统将面临10万亿美元的缺口。
政府计划将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并称之为“势在必行”。但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年轻人。25岁以下城镇青年失业率已达15%,许多毕业生感到幻灭。向上流动的承诺——中国社会契约的核心——正在开始瓦解。
投资路线图
对投资者来说,明确的投资方向在于关注北京最关心的行业。大笔资金不在量子计算等光鲜亮丽的“登月”技术上,而在于那些维持工厂运转的实用机械。
例如,国防、安全通信、造船部件、电网基础设施以及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业自动化。这些是中国自给自足战略的命脉。它们伴随着长期资金和有保障的采购配额。
不要追逐仍然依赖西方工具的尖端芯片制造商。真正的回报将来自成熟制程生产和国产设备——中国能够实际弥补差距的领域。
避开旧模式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过度依赖中国萎缩市场的外国科技公司。相反,可以关注“友岸外包”的受益者,如印度、越南和墨西哥,它们正在吸收离开中国的制造业转移。
在债券方面,在持续通缩背景下,中国政府债券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保持谨慎——北京正在收紧对它们的管控。
新常态
到2030年,预计中国将在关键技术上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年增长率将保持在适度的4-5%。稳定是肯定的——但高速的“中国奇迹”将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缓慢、更受控的模式。
军事准备现在与经济规划并驾齐驱,北京提出的“战略威慑”表明它正在为对抗而非妥协做准备——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
对于全球投资者来说,结论很明确:这不再是一个增长型投资机会。而是驾驭一个堡垒型经济——在国有支持的行业中寻求稳定,同时应对地缘政治的乌云。
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言:“中国以几十年为单位进行规划,而世界则以头条新闻的速度作出反应。”对于身处其中的投资者,仅仅做出反应已不再足够,必须适应。
非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