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布全面行动,旨在结束通货紧缩,到2025年底将通货膨胀率推升至2%

作者
Sofia Delgado-Cheng
20 分钟阅读

中国的通胀使命:与通缩地心引力赛跑

北京 — 在中国央行气氛严肃的会议室里,经济学家们正在打一场三年前难以想象的“仗”:他们不遗余力地试图推高物价。

中国人民银行(PBOC)位于北京的总部,这里制定了重要的货币政策。(wikimedia.org)
中国人民银行(PBOC)位于北京的总部,这里制定了重要的货币政策。(wikimedia.org)

在经历了连续数月的零通胀读数和连续几个季度物价下跌之后,中国启动了现代经济史上最全面的通胀目标设定运动。其目标看似简单,实则极具挑战性:到2025年12月将通胀推升至2%。利害关系非同小可——如果失败,有可能巩固通缩螺旋,从而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徘徊在零附近,表明经济面临显著的通缩压力。

日期同比变化
2025年7月0.0%
2025年6月0.1%
2025年4月-0.1%
2025年3月-0.1%
2025年2月-0.7%

通缩螺旋是一种危险的经济状况,即物价下跌导致消费者推迟购买,预期未来物价会更低。需求的下降迫使企业进一步削减价格和产量,这往往导致裁员和经济衰退加剧。

对广东省一家家具制造商李伟(化名)来说,政府的通胀运动是拯救他所处行业免遭价格螺旋式下跌困境的救星。“我们已经有八个月低于成本价销售了,”他解释道,由于讨论利润率的敏感性而要求匿名。“政府的反价格战政策可能是唯一能拯救我们的东西。”

中国的通胀战略在四条同步战线上运作:消除破坏性价格竞争、扩大社会保险以刺激消费、激励生育以增加需求,以及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总的来说,这些政策代表了中国政府5万亿元人民币的押注,相信宏观调控(或中央计划)能够克服通缩的地心引力。

禁止价格战:重塑竞争格局

中国通胀战略的核心是对市场定价机制进行前所未有的干预。政府针对“内卷”——即破坏性竞争——的运动,旨在解决正是这种市场动态无情地压低了关键行业的价格。

“内卷”(Neijuan)是中国一个流行的概念,常被译为“内耗”或“过度竞争”,它描述了一种激烈内部竞争的恶性循环。它指的是一种零和博弈,个人感到被困其中,越来越努力工作,并非为了有意义的进步,而仅仅是为了跟上他人,避免掉队。

数据显示了通缩压力的范围:2025年上半年工业利润下降1.8%,而7月份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3.6%。电动汽车制造商、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和电池公司都卷入了激烈的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都在亏损运营。

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一直处于负值区域,反映了出厂价格下跌和激烈的行业竞争。

日期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
2025年7月-3.6%
2025年6月-3.6%
2025年5月-3.3%

“我们正在目睹的是理性定价机制的根本性崩溃,”一位熟悉政策讨论的资深经济学家观察到。“企业陷入了损人不利己的竞争动态中——对生产者、最终对消费者,当然也对更广泛的经济都没有好处。”

中国一家工厂里一排排新生产的电动汽车,该行业受到激烈价格战的严重冲击。(jalopnik.com)
中国一家工厂里一排排新生产的电动汽车,该行业受到激烈价格战的严重冲击。(jalopnik.com)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包括阿里巴巴和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在内的企业巨头直接会谈,这表明干预的严肃性。江苏和湖南地方政府现在协调产业规划,以防止恶性竞争——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曾出现过的国家指导的竞争管理模式。

对于像李伟这样的制造商来说,这些政策带来了希望,即在那些生存意味着接受不可持续亏损的行业中,定价纪律可能会恢复。《中国价格法》拟议修正案将合法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这可能使得行业能够重建利润空间并促进更广泛的通胀压力。

社会保险作为通胀引擎

中国扩大强制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或许是迄今为止尝试过的最复杂的(或最精密的)需求侧刺激措施。通过迫使数百万人参与缴费计划,政府产生了双重通胀压力:即时的收入再分配和中期的消费增长。

其机制值得关注。目前员工缴费总额从广州的15.2%到北京的22.5%不等,而许多城市的雇主缴费比例超过33%。以前豁免的外国工人现在必须在许可证签发后30天内缴费——这影响到数十万外籍专业人士,其消费模式通常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深圳32岁的软件工程师张敏代表了这项政策转型的目标人群。她以前作为自由职业者以避免缴纳社会保险,现在面临强制性参保,这将使其税后收入减少约20%,同时提供医疗保健和养老福利。

“直接的影响感觉就像是减薪,”张敏承认。“但长期保障实际上可能会鼓励我更多地消费那些我一直推迟购买的东西——甚至可能考虑生个孩子。”

这种行为转变正是政策制定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末的解释,宣布雇主与雇员放弃缴纳社会保险的协议无效,消除了常见的规避做法,确保了更多人参与到这个巨大的收入再分配系统中。

产假津贴办理效率的提高——许多地区从数月缩短到2-3天——例证了行政效率如何放大政策影响。更快的支付意味着更快的消费,从而更直接地促进通胀压力。

扭转人口结构以提振经济

中国首个全国性育儿补贴计划揭示了人口政策如何发挥通胀战略的作用。每名3岁以下儿童每年3600元人民币的补贴,追溯至2025年1月生效,旨在通过直接现金转移支付刺激即时消费,目标是超过2000万家庭。

中国生育率已降至历史最低点,对经济增长和国内需求构成长期挑战。

年份生育率(每位妇女生育数量)出生率(每千人)
20211.157.52
20221.036.77
20231.006.39

地方差异表明了各地提振出生率和相关支出的迫切需求。呼和浩特对三孩的10万元人民币补贴比以前的激励措施增加了2000%——如果没有中央协调,这一数字将导致地方财政破产。沈阳每月500元人民币的三孩补贴表明,面临人口下降的地区同样存在紧迫感。

对于济南的刘晓明和他的妻子来说,这些激励措施正在重塑他们的家庭规划决策,并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考虑到成本,我们以前没有考虑生第三个孩子,”刘晓明解释说。“但有了国家补贴加上我们当地的激励措施,经济账完全变了。我们现在正在考虑婴儿用品,考虑换一个更大的公寓,计划育儿服务。”

一个中国现代城市的年轻家庭,代表着政府新出台的生育激励政策所针对的人群。(ltkcdn.net)
一个中国现代城市的年轻家庭,代表着政府新出台的生育激励政策所针对的人群。(ltkcdn.net)

这种乘数效应正是经济学家所称的“人口消费红利”——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不成比例地多,这些支出会推动更广泛的价格上涨。从婴儿配方奶粉到教育服务,从住房到医疗保健,生育激励措施创造了消费级联效应,在经济中产生涟漪。

该政策的追溯适用确保了即时影响,而免税地位和排除在社会救助计算之外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家庭购买力。目前,超过80%的新生儿在出生当年就能获得国家保险覆盖,这减轻了家庭的财政压力并鼓励消费。

金融市场流动性注入

中国的货币和财政扩张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激进的流动性注入,明确旨在遏制通缩预期,同时支持资产价格通胀。

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5月的一揽子政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1万亿元人民币——表明央行致力于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结合逆回购利率下调和再贷款利率下调,货币当局已放弃先前的克制,转而采取明确的再通胀政策。

金融市场已成为直接的通胀“战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零售交易费用下调30%,鼓励股票参与,而为期三个月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暂停则防止新股发行抑制价格。2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稳定基金代表了政府的直接价格支持。

最重要的是,国有保险公司自2025年起必须将30%的新增保费配置到股票。这种强制性配置每年产生约4000亿元人民币的强制性股票购买——这是一种旨在推高资产价格并创造财富效应以鼓励消费的人为需求。

国有保险公司投资经理陈宇描述了这项政策的影响:“我们基本上被要求无论估值如何都购买股票。政府正在利用我们的资产负债表来推高市场,希望更高的资产价格能让人们感觉更富有并增加消费。”

财政加速:4%的解决方案

中国决定将财政赤字目标提高到GDP的4%——这是三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放弃了保守的财政原则,转而采取直接的通胀刺激措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人民币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人民币是旨在直接向经济注入资金的融资机制。

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例如高速铁路建设,这是中国财政刺激的关键组成部分。(com.cn)
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例如高速铁路建设,这是中国财政刺激的关键组成部分。(com.cn)

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支出针对的是具有即时价格影响的建设和开发项目。从钢铁和水泥到建筑劳动力和设备,政府支出创造了需求压力,旨在逆转关键行业的通缩趋势。

河北省建筑材料供应商王雷亲身感受到了这项政策的影响。“政府项目终于又开始支付市场价格了,”他指出。“两年多来,我们一直被迫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只是为了保持业务。现在我们看到价格正在企稳,甚至略有上涨。”

这正是政策制定者希望实现的传导机制——政府支出设定价格下限并在整个供应链中创造通胀预期。

投资启示:为再通胀布局

中国全面的通胀战略为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带来了独特的机遇,尽管成功与否取决于准确把握政策传导机制。

“反内卷”执法可能会整合分散的行业,特别有利于电动汽车、太阳能制造和电池生产领域幸存的参与者。在竞争低迷期表现出定价自律的公司,如果政府干预成功,可能会经历显著的利润率扩张。

社会保险扩张在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和为新覆盖人群提供服务的消费领域创造了结构性需求增长。保险公司既面临监管支持,也面临强制性股票配置,尽管投资灵活性降低,但可能因此获得业绩优势。

生育激励政策可能会振兴针对年轻家庭的行业——消费品、教育服务、医疗保健和住房。然而,人口政策效应通常需要数年而非数季度才能显现,需要耐心进行资本配置。

基础设施支出收益仍主要集中在国有背景企业,但建筑材料、设备制造和物流服务领域的私营部门溢出效应可能为灵活的投资者提供机会。

货币影响值得特别关注。成功的通胀目标设定可能会使人民币对仍在抗击通胀的经济体货币走强,而失败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贬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

投资考量必须考虑政策可持续性风险、实施协调挑战,以及结构性通缩力量可能比政策干预更持久的可能性。历史经验表明,中国政策转型期间波动性显著,需要仔细控制头寸规模和风险管理。

通缩陷阱依然存在

尽管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动员,考虑到持续的结构性逆风,中国2%的通胀目标仍然雄心勃勃。2025年7月0%的通胀率和加速的生产者价格通缩表明,通缩势头仍具有强大力量。

根本性挑战抵制政策解决方案:人口老龄化降低自然需求增长,房地产行业疲软消除传统财富效应,以及全球贸易紧张局势限制出口驱动的通胀传导。“反内卷”运动旨在解决表象问题,而潜在的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压力继续推动价格下行。

中国的人口金字塔正在变得头重脚轻,这说明了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带来的人口挑战。

年份60岁以上人口占比 (%)65岁以上人口占比 (%)老年抚养比 (%)
2020未提供12.34%未提供
202219.8%14.9%21.8%
202321.1%15.4%22.5%

中国数万亿元人民币的通胀赌注或许是现代史上最全面的宏观经济干预。宏观调控(或中央计划)能否克服通缩的地心引力,不仅将决定中国的经济轨迹,还将决定本十年剩余时间的全球通胀动态。对于数百万中国工人、企业和家庭而言,结果将以远超央行目标和政策声明的方式重塑他们的经济现实。

与通缩地心引力的赛跑已经开始——整个世界经济的命运悬而未决。

免责声明:本文引用的个人姓名已更改,以保护其隐私。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