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的勒紧:中国经济模式如何面临日本式僵局
北京—— 在中国财政部冰冷的走廊里,官员们以谨慎的措辞谈论着“结构性调整”和“转型挑战”。但在这些官僚式的委婉语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严峻的现实: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缓慢走向长期停滞,这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重塑全球金融市场。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最近提出中国经济模式可能“内爆”的说法引发了激烈辩论,然而,证据显示的是一种不同、更具潜伏性的局面——不是“内爆”所暗示的戏剧性崩溃,而是一种慢动作式的日本式衰退,这可能对全球投资者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实。中国的名义GDP增长率勉强达到2%,尽管官方公布的实际增长率为5.3%,通货紧缩正在侵蚀经济基础。对于习惯了中国两位数增长驱动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和新兴市场上涨的专业交易员来说,这代表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大解构:房地产的死亡螺旋
中国经济困境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史上最惊人的房地产泡沫。6月份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下跌4.2%,创下八个月来最快跌幅。但这些表面数字掩盖了更为严峻的危机:分析师估计,如果所有在建项目都竣工,未售出的住房存量可能达到9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万亿美元。
换言之,这几乎相当于中国一年的GDP总量,闲置在数百个城市的空置公寓和未完工项目中。
连锁效应已在地方政府财政中显现,它们曾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这些曾推动中国基础设施繁荣的影子银行实体,目前背负着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
“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长达25年的信贷扩张的解体,它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社会,”一位因话题敏感而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某投资公司高级分析师表示。“问题不在于是否会有痛苦,而在于北京将如何管理这一转型。”
人口即命运:萎缩的基础
在房地产危机之下,潜伏着一个更难解决的挑战:中国的人口悬崖。中国人口已连续三年萎缩,出生率暴跌至每千人仅6.8——相比之下,这甚至会让老龄化的日本显得年轻。
这种人口逆转直接冲击了中国增长模式的核心,该模式曾依赖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和城镇化人口来推动消费和投资。与北京过去可以通过刺激或政策调整解决的经济挑战不同,人口因素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制约,其影响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加剧。
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二十年来,中国一直是大宗商品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耗了全球约一半的钢铁、水泥和铜。一个结构性萎缩、老龄化的中国经济预示着大宗商品需求模式的根本性重置,这种重置可能会持续几代人。
华盛顿的战略耐心:美元武器
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评论反映了一种精心策划的战略,其影响远远超出贸易言论。通过在中国努力应对通缩压力之际维持高利率,美联储创造了一种强大的资本流动动态,系统性地削弱了中国的地位。
2024年11月创纪录的460亿美元投资组合流出表明,即使是中国部分开放的资本账户,也能传导外部金融压力。利率差异——美联储基准利率在4.25%-4.50%之间,而中国利率徘徊在历史低点附近——对国际资本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这是一种不需要直接对抗的复杂金融战形式。正如一位前美联储官员私下指出:“美国高利率不仅仅是为了对抗通胀——它们是我们维护美元在多极世界中霸权的最强大工具。”
拟议的对转运货物征收40%关税,又增加了一层压力,使得中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复苏路径越来越难以为继。
日本化情景:慢速衰退
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验为理解中国可能的轨迹提供了最相关的模板。就像日本在其“失去的十年”之前一样,中国也表现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典型症状:家庭过度负债、资产价格通缩以及银行体系背负着巨额隐性亏损。
然而,中国拥有日本在危机期间所不具备的几个优势。北京维持严格的资本管制、隐性存款担保,以及低于60%的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危机管理提供了充足的财政火力。
最有可能的情景不是戏剧性的崩溃,而是长期停滞。名义GDP增长可能多年停滞不前,而北京将通过国家控制的“坏账银行”和债务重组工具逐步将房地产损失社会化。
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这种日本化情景既带来了独特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一个停滞的中国可能会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可能导致寻求海外收益的中国资本涌入全球债券市场。货币动态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结构性疲软的人民币将重塑亚洲贸易格局。
市场影响:驾驭新现实
专业交易员应为市场动态的根本性转变做好准备。持续了二十年、驱动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新兴市场上涨和全球风险偏好的中国增长故事,正进入一个以以下特征为标志的新阶段:
结构性大宗商品需求疲软:中国的钢铁消费量已达峰值,其影响正波及铁矿石、焦煤和工业金属市场。随着城镇化率趋于平稳,铜需求可能也会遵循类似轨迹。
区域贸易重新调整:随着供应链继续转移,东南亚市场可能会受益,尽管如果中国国内需求持续疲软,转移速度可能会放缓。
货币影响:随着北京优先考虑出口竞争力而非货币强势,人民币有序贬值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概率矩阵显示,日本式软着陆的可能性为50%,通过成功改革实现管理式再加速的可能性为30%,无序债务重组的可能性为15%,而真正系统性崩溃的可能性不到5%。
全球蔓延风险
也许最关键的是,就在主要经济体努力应对自身债务可持续性挑战之际,中国的停滞可能会向全球输出通缩压力。一个僵化的中国经济意味着全球出口需求的减少,可能引发央行难以应对的通缩螺旋。
对于美国而言,这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近期收益包括持续的资本流入和中国商品带来的通胀压力减小。然而,一个结构性疲软的中国可能会破坏美国企业赖以扩张的全球增长动力。
投资考量:分析师建议,在识别供应链重构受益者的同时,应将投资从依赖中国的行业中分散出去。在一个低增长的全球环境中,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先企业以及防御性医疗保健股票可能会表现出色。
随着北京继续在阻止崩溃和接受痛苦的结构性调整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全球市场必须重新校准基于中国数十年扩张所建立的预期。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时代可能不会以一声巨响结束,但其缓慢的消退对全球经济而言可能同样具有变革性。
过去的业绩不保证未来的结果。投资者在根据经济预测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咨询合格的财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