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止学生将AI生成内容用于作业,教育部发布新规定

作者
Xiaoling Qian
11 分钟阅读

中国大胆设立教育领域AI“护栏”,引发全球讨论

北京——在北京一所中学阳光明媚的教室里,16岁的刘薇若有所思地盯着平板电脑,一个AI助手正提供帮助她完成语文作业。但与仅仅几周前不同,她现在在使用前犹豫了。

“老师告诉我们,不能再直接复制AI写的东西了,”她解释说,“我们需要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

刘薇的经历反映了数百万中国学生的新现实。就在昨天,中国教育部发布了针对教育领域全面的人工智能新规。这些规定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用于家庭作业或考试答案,并对在创意作业中使用AI设置了限制。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立即在中国所有中小学生效,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在教育领域应对人工智能方面最积极的国家级干预措施之一。这体现了北京决心防止技术过度依赖,同时仍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Homework AI Ban In China
Homework AI Ban In China

微妙的平衡:监管与创新

中国的做法与世界其他地区更侧重于整合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教育政策分析人士称这创造了一个全球人工智能在课堂治理方面的实验室。

“我们看到的本质上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作用的两种不同愿景,”一位研究西方和亚洲教育创新方法的教育技术研究员说,“中国正在设立清晰的‘护栏’,以保留传统的学习技能,而芬兰和新加坡等国家则将人工智能视为未来学习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

新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育水平,设定了循序渐进的AI接触方法:对年幼学生限制严格,随着他们升入更高年级逐步放宽。

对小学来说,AI工具主要作为教师监督下的教学辅助。初中生可以在特定教育目的下有限使用,而高中生获得最大的灵活性,尽管仍有明确的学术诚信界限。

“这是为了教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这些强大的工具,而不是变得依赖它们,”一位部委官员在政策发布后的简报会上解释说。

执行挑战巨大

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在中国服务超过2亿中小学生的广阔教育体系中实施这样一个宏伟的监管框架面临着重大挑战。

首要障碍在于检测。现有的人工智能检测工具被证明出了名的不可靠,高错误率可能导致对学生的错误指控。一位技术评估专家指出,这些系统经常错误地将非母语者的写作标记为AI生成,并可能将莎士比亚或《圣经》等人类创作的经典作品误判为机器文本。

“即使是最先进的检测工具也只声称有98%的准确率,”他们指出,“在一个50人的班级里,这意味着一个学生可能被冤枉作弊。”

除了技术限制,执行还存在实际障碍。学生可以在学校监督之外,通过个人设备或家庭网络轻松访问AI工具。而且,关于什么构成“直接复制”与合法的AI辅助,其定义模糊,创造了一个灰色地带,将给一致执行带来挑战。

“如果我背下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然后手写出来怎么办?”一位评论员在一条获得大量点赞的回复中问道,“那些从小就与人工智能助手互动,并自然而然地写出类似AI生成文本风格的学生又该怎么办?”

国家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趋势日益增长

中国的新规并非孤立出现,而是该国现有政策的升级,也是全球教育体系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趋势的一部分。

在国家政策出台前,中国几所主要大学已经实施了自己的限制。复旦大学在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等六个关键学术领域禁止使用人工智能,而天津科技大学则规定,本科毕业论文中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40%。

国际上,各地的做法差异很大:

在美国,政策在学区层面波动很大,纽约和洛杉矶等大城市的最初禁令现在正让位于更细致的方法,因为全面禁止被证明不切实际。

新加坡则采取了相反的做法,大力投资于人工智能素养,计划到2026年为所有教师提供全面的人工智能培训。

韩国正在将人工智能课程加入其国家课程,到2025年覆盖所有年级,重点在于整合而非限制。

芬兰则拥抱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平台,这些平台能对学生的作业提供即时反馈,这与其作业量最少的教育理念相符。

站在第一线的老师们

对于将承担执行这些规定的主要责任的老师来说,挑战是直接且巨大的。

“我们可以识别出明显的AI使用案例,”一位亲身经历过的老师说。他们描述了两个有说服力的事件:一位初学俄语的学生突然写出了关于中国建筑的完美文章,以及初学汉语的学生使用了远远超出他们水平的复杂四字成语。

“当一个连基础句子结构都有困难的学生,突然用完美的中文写出‘街上人声鼎沸’时,这不难发现,”他们解释道。

然而,更微妙的AI辅助将难以检测,许多教育工作者担心花更多时间扮演数字侦探而不是老师。另一个相关担忧是行政负担——一项国际调查中约有60%的教育工作者不认为他们的学区明确了人工智能政策,这表明政策制定与课堂实施之间存在差距。

超越检测: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做法虽然大胆,但可能在解决错误的问题。他们提倡彻底重新思考教育评估方式,而不是侧重于检测和禁止。

一条获得大量点赞的回复质疑了传统作业的根本前提:“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是AI检测,而是完全取消作业。”评论引用研究表明,作业效果值得怀疑,特别是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并指出芬兰——在国际评估中持续取得好成绩——每周只布置2.8小时作业,相比之下,中国是13.8小时。

这种观点反映了一种日益增长的认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需要对教育进行更根本性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监管技术本身。

与此同时,教育科技公司正在调整方向,从检测转向有监督的整合。像Turnitin最近发布的“Clarity”这样的平台,允许学生在老师监督下使用AI,而不是事后尝试检测和惩罚使用行为。

人工智能世界中的学习未来

随着中国实施可能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国家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它将自己定位在全球应对人工智能在课堂应用方案光谱的一端。

这些新规的成功或失败将为其他应对教育与人工智能复杂交织的国家提供重要经验教训。基于检测的方法能否大规模实践中可行?能否在适当的AI辅助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最根本的是,当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将使用的工具越来越能完成他们正在被评估的任务时,教育系统应如何调整适应?

对于像刘薇这样的学生来说,这些问题不是抽象的政策辩论,而是影响日常学习生活的现实。

“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使用AI,”她合上平板电脑,若有所思地说,“而在于理解它何时帮助我们学习,何时阻碍我们发展自己的能力。”

对于中国和全世界的教育体系来说,找到这种平衡,可能被证明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挑战之一。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