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退场:花旗23亿美元出售墨西哥国民银行(Banamex)股权
墨西哥大亨收购一段历史
花旗集团(Citigroup)正在逐步退出墨西哥零售银行业务,其最新达成的一项交易,恰恰揭示了华尔街如何重新思考其全球业务布局。周三,该银行宣布,墨西哥商人费尔南多·奇科·帕尔多(Fernando Chico Pardo)将以约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墨西哥国民银行(Banco Nacional de México,简称Banamex)25%的股权。
这不仅仅是一笔普通的金融交易。它标志着二十多年前开启的一个篇章的终结,当时花旗首次掌控了墨西哥第四大银行。同时,这也为大型美国银行如何在不引发政治反弹的情况下,谨慎地退出在新兴市场的投资提供了一个范本。
缘何选择奇科·帕尔多?
花旗选择奇科·帕尔多并非偶然。他将成为Banamex未来发展的本地代表。他的公司将以约0.8倍账面价值,即约420亿比索的价格,收购约5.2亿股股份。如果监管机构批准,该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完成。
是什么让他成为理想人选?奇科·帕尔多深谙商业领域。他是Promecap的创始人,这是一家管理着50亿美元资产的私募股权集团,但他与墨西哥的商业界也有着深厚的联系。他在机场运营商ASUR和港口运营商Carrix的投资,证明了他管理对墨西哥经济至关重要资产的经验。
与该国一些老牌大亨不同,奇科·帕尔多没有沉重的政治包袱。这使他更容易被监管机构接受,也更不可能引发民族主义批评浪潮,而此类批评往往伴随着涉及外国资本的交易。
花旗的全球业务收缩
这并非一个孤立的决定。花旗一直在稳步收缩其海外消费者银行业务版图,已将亚洲业务出售给星展银行(DBS)和大华银行(UOB)等公司。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Jane Fraser)明确表示:未来不在于庞大的零售网络,而在于更精简、利润更高的业务条线。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传统的经济模式已不再适用。更严格的资本规定、金融科技挑战者的崛起以及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使得全球银行在日常零售银行业务中获利变得更加困难。当前的趋势是简化——减少分支机构,降低风险,并将更多精力集中于企业客户。
出售Banamex彰显了这些现实的严峻性。花旗将计提7.26亿美元的减值费用,这明确承认其在2001年以125亿美元收购Banamex的交易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此次折价估值不仅反映了市场变化,也是为了获得监管机构和政界支持所付出的代价。
押注近岸外包
尽管花旗正在剥离消费者银行业务,但它正加倍投入支持跨境业务的服务,例如财资管理、贸易融资、外汇和资本市场。这些业务无需实体分支机构,却能促进日益增长的美墨贸易关系。
近岸外包——企业将工厂迁至离美国消费者更近的地区——已在墨西哥引发了投资热潮。花旗正将自身定位为乘势而上。对于该银行而言,这一转变可能比试图在墨西哥拥挤的零售市场中竞争更具盈利潜力。
分析师认为,通过专注于这些机构服务,花旗可以实现更高的回报,同时减少监管方面的困扰。
未来退出的范本
这笔交易的结构——现在通过一位值得信赖的本地投资者为Banamex引入“锚定”股权,随后再进行公开募股——可能成为银行退出敏感市场的一个范本。它平衡了监管机构、外国所有者和本地合作伙伴的需求。
我们在其他地方也看到了类似的举动。汇丰银行(HSBC)退出了加拿大和阿根廷。巴克莱银行(Barclays)削减了其欧洲消费者业务。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在非洲缩减了规模。但Banamex的案例无论在规模还是象征意义上都显得尤为突出。
对监管机构而言,该计划确保了本地控制权,同时不扰乱墨西哥金融体系的关键部分。对花旗而言,这表明其在全球结构简化方面取得了进展。而对奇科·帕尔多来说,这是一个以折价进入主导角色的机会。
前方的数字挑战
然而,Banamex的新时代并非一帆风顺。墨西哥的金融业正在迅速变化,Nu和MercadoPago等数字玩家已经蚕食了市场份额。它们“应用程序优先”的策略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是传统银行难以企及的。除非Banamex能证明其可以实现现代化并有效竞争,否则其计划中的IPO可能会反响平平。
此外,还有政治因素。墨西哥的领导层将超越现任总统安德烈斯·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夫拉多尔(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未来的政府可能会改变对外资所有权或银行监管的态度。全球股票市场也增加了另一层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IPO延迟或重塑其条款。
一个转折点
从本质上讲,这笔交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花旗等银行不再追求全球零售业务的主导地位。相反,它们正专注于如何在不陷入复杂性的前提下创造价值。
Banamex现在面临的挑战是,证明其能够在本地管理下蓬勃发展;而花旗则押注于成为那些构建下一代美墨贸易关系公司的关键金融合作伙伴。
这笔23亿美元的投资能否成功,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墨西哥。其结果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重塑全球银行在新兴市场重新思考其战略的方式。
内部投资论点
方面 | 总结 |
---|---|
核心论点 | 花旗出售Banamex是更广泛的去全球化与简化趋势的一部分。全球银行正在退出非核心的、政治敏感的新兴市场零售业务,将资本再投入到回报率更高、摩擦更少的业务(交易服务、银行卡、财富管理)中。“先引入锚定投资者后IPO”模式是管理政治/监管风险的一种新颖解决方案。 |
是例外还是趋势? | 趋势。 多家银行的行动证实了这一点:花旗(亚洲消费者业务出售)、汇丰(退出加拿大、阿根廷、法国)、巴克莱(退出德国)、法国兴业银行(缩减非洲业务)、ING(退出法国)。例外之处在于,考虑到Banamex的品牌和墨西哥的政治背景,其采用了独特的两步退出结构。 |
根本原因 | 1. 资本与复杂性压力: 巴塞尔协议推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从低回报零售业务中释放风险加权资产(RWA)。 2. 政治与本地化风险: 新兴市场零售业务具有政治敏感性;本地锚定投资者降低审批风险。 3. 数字化颠覆: 金融科技公司(如Nu、Klar)挤压零售业务利润空间,提高了技术资本支出门槛。 4. 宏观/区域化: 近岸外包(如支付、贸易融资)有利于机构业务,而这正是银行所保留的业务。 |
主要参与者与举措(可比案例) | - 花旗: 出售Banamex(25%股权给锚定投资者,随后IPO);此前已退出亚洲消费者业务。 - 汇丰: 将加拿大业务出售给加拿大皇家银行(RBC),退出阿根廷,出售法国零售业务。策略: 简化,转向亚洲。 - 巴克莱: 将德国消费者银行出售给BAWAG。策略: 简化非核心欧洲业务,释放风险加权资产(RWA)。 - 法国兴业银行: 剥离非洲资产。策略: 减少规模不足的新兴市场敞口,专注于核心欧洲及企业与投行业务(CIB)。 - ING: 退出法国零售业务。策略: 撤出表现不佳的市场。 |
花旗-Banamex案例的显著特点 | - 折价引入锚定投资者: 以约0.8倍账面价值将股权出售给本地买家(费尔南多·奇科·帕尔多),以获得监管/政治确定性。 - 保留机构业务: 花旗保留了墨西哥地区更高回报率(ROE)的机构业务,以利用近岸外包带来的收益。 - 降低IPO风险的路径: 本地锚定投资者有助于品牌“墨西哥化”,为未来的上市铺平道路。 |
定位启示(主题) | - 做多方: 本地整合者(如BAWAG、Galicia)以低于账面价值收购资产;专注于机构业务的全球银行(花旗、摩根大通)。 - 配对交易/相对价值: 淡化新兴市场零售业务IPO的过度热情,与锚定投资者的折价形成对比。 - 观察列表: 更多欧洲银行在非洲/拉丁美洲采用少数股权+上市结构退出。 |
论点风险 | - 巴塞尔协议规则变化: 更宽松/最终规则可能减缓/加速风险加权资产(RWA)处置的紧迫性。 - 新兴市场IPO窗口期: 市场波动可能延迟Banamex等上市计划。 - 金融科技竞争: 数字玩家持续攫取市场份额,对传统零售业务估值倍数构成压力。 - 近岸外包热潮: 如果外国直接投资(FDI)低于预期,机构银行业务增长可能放缓。 |
具体预测 | 1. 新兴市场零售业务将出现更多**“先引入锚定投资者后IPO”的交易。 2. 新兴市场零售业务将低于账面价值出售(Banamex的0.8倍账面价值可作参考)。 3. 全球银行在墨西哥的机构业务盈利能力将高于零售业务**。 4. 欧洲银行将继续精简规模不足的地理区域,以释放风险加权资产并进行股票回购。 |
总结 | 这并非一个孤立事件。它代表着一个持久的行业转变:缩小业务范围,在政治敏感领域实现所有权本地化,并保留跨境机构业务的核心引擎。 “先引入锚定投资者后IPO”的模式是管理摩擦的关键创新,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此类交易。 |
非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