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握手:中国稀土“扼喉”如何重写贸易战剧本
在韩国举行的一场105分钟会晤揭示了新经济战时代哪个超级大国掌握着主动权
韩国釜山——当唐纳德·特朗普提前抵达这座沿海城市边缘的一处空军基地,并在与习近平的闭门会晤后将他送上车时,中国评论人士发现了一些美国分析师可能忽略的东西:表面上的尊重掩盖着战略性的撤退。
这场超出原定时间45分钟的十月美中两国元首会晤,产生了特朗普所称的“一系列杰出决定”——据报道包括削减关税、暂停升级一年以及恢复大豆采购。然而,在中国社交媒体和政策圈中涌现的大量分析中,其潜台词是明确无误的:谈判是由硬实力决定的,而非谁的声音更大。
此次重新校准的核心是一个华盛顿一直难以承认的物质现实:中国对稀土加工的“扼喉”——控制着全球80%至90%的提炼产能——已从工业优势转变为地缘政治否决权。而釜山峰会标志着美国政府首次明确以关税减免换取在这一关键瓶颈上的喘息空间。
撼动山脉的磁铁
其运作机制是严峻的。中国10月9日针对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导弹制导系统所需专用磁铁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并非仅仅是对美国半导体禁令的报复。它们是一项最后通牒:美国的国防工业基础、绿色能源转型以及消费电子供应链,都依赖于中国可以“一纸禁令”限制的材料。
根据中国政策圈内流传的报道条款——尽管尚未形成联合文本,但已通过多个消息来源渠道反复提及——美国同意将其所谓的“芬太尼关税”从20%降至10%,从而将对中国商品的平均税费降至45%至47%。作为交换,中国将把新的稀土限制推迟约一年,同时恢复采购美国大豆。
一位被广泛转发的评论员写道:“如果美国能彻底压垮中国,就不会在关税问题上讨价还价了。”这句话概括了中国主流的解读。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评估也表明,即使有紧急投资,美国稀土提炼产能的规模化也面临着10到15年的时间周期——这一时间跨度超越了选举周期,使得短期姿态变得毫无意义。
据报道,这一为期一年的“暂停清单”除了稀土外,还包括暂停实施新的美国关税、某些出口管制升级(包括针对部分美国持股的中国公司的争议性50%股权“穿透规则”),以及暂停对中国海事和造船业主导地位的301条款调查。中国将对等地冻结相应的反制措施。
“G2”语义转变
或许比技术条款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公开将此次会晤定性为一场“G2”会议——白宫随后转发了这一说法,这打破了几十年来精心校准的多边主义方针。中国分析人士抓住这一措辞,将其解读为美国默认“世界的重心是美中两国”,这是一种从竞争性言论到勉强共同管理的修辞升级。
“世界之大足以容纳两个大国——至少特朗普现在明白了这一点,”多位评论员指出,这反映出一种国内叙事,即将此次会晤定位为美国对对等地位的承认,而非中国的让步。
会晤地点本身也具有象征意义。韩国夹在对华盛顿的安全依赖和对北京的经济相互依存之间,成为事实上的中间地带。而会晤时机——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正式会议前仓促安排的场边会谈——暗示着紧迫性,中国观察人士将其解读为特朗普的国内政治日程驱动了此次接触:2026年中期选举需要赢得农业州的选票和缓解通胀,而非旷日持久的贸易战。
大豆-关税互换逻辑
农业要素阐明了此次谈判的架构。自2024年中期因关税升级而暂停以来,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每年贸易额高达100亿美元,并导致美国20%的农田产能闲置。中国大宗商品圈内的市场传闻表明,北京采取了明确的条件性:全面恢复大豆采购需要完全取消芬太尼关税;部分削减则带来部分订单——“你减半,我买一半”。
这并非宽宏大量,而是冷酷的计算。在2023年干旱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需求要求稳定的进口。然而,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巴西和阿根廷已经占据了中国大豆市场中此前由美国持有的15%份额,这产生了竞争压力,既有利于中国买家,也惩罚了那些政治上关键州的美国农民。
稀土的杠杆作用使得这种算计得以奏效。如果没有暂停中国的限制,美国的电动汽车生产——包括特斯拉依赖上海的业务——将在几个季度内面临材料短缺。这种威胁以农业盈余无法做到的方式促使人们高度重视。
未被讨论的议题
多个中国消息来源强调,会晤中并未讨论台湾问题——考虑到其在中美紧张关系中的核心地位,这是一个显著的遗漏。分析人士将其解读为双方的相互规避而非问题解决:华盛顿10月向台北出售20亿美元F-16战斗机以及北京在海峡周围持续进行的“灰色地带”军事演习均未受影响。
同样,关于半导体讨论有限,或者特朗普明确否认讨论英伟达(NVIDIA)先进的Blackwell芯片的报道表明,此次会晤实现了战术性降温,但没有取得战略性突破。一位评论员指出,如果真的涉及技术出口管制让步,“他们会谈得更久”——105分钟的时长表明这是一个有意义但有限的进展。
12个月倒计时
这些安排的临时性不容小觑。据报道,为期一年的时间框架与特朗普的中期选举压力以及习近平主席2026-2030年“五年规划”的启动时期可疑地吻合,该规划优先发展“8467”领域:即八个传统产业以实现稳定、四个新兴领域(包括新能源)、六项未来技术(如量子计算)以及七个基础性基础设施。
中国评论员将此次暂停解读为产业重新定位的“喘息空间”,而非永久性妥协。一位分析师写道:“战术性缓和是可能的;战略性和解则非常困难。”这捕捉到了共识,即这代表着受控竞争而非真正的和解。
在没有正式文本的情况下,执行机制仍然不透明。结构性不对称依然存在:中国继续巩固其全球稀土加工主导地位,而美国则通过《芯片法案》补贴国内芯片制造,这设定了持续的分歧而非趋同。
供应链“鞭打效应”
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后果正波及全球物流。如果中国关税确实降至45%左右,通过东南亚“转口”平台进行出口的经济优势——这些平台约占中美贸易流量的40%——将大幅压缩。考虑到运费和利润率后,中国沿海出口商的直接运输将再次具有竞争力。
这将代表着长达三年“中国+1”多元化战略的部分逆转,可能扰乱吸收了数十亿美元转道外国投资的越南和马来西亚出口区。对于在供应链冗余上投入巨资的跨国公司而言,这一信息令人不安:地缘政治风险并非呈趋势性发展——它会剧烈波动。
硬实力,而非声量
或许最尖锐的中国评论切中了哲学核心:“能谈则谈,该打则打;我们两者都准备好了。”这并非虚张声势,而是认识到双方都无法承受全面破裂的后果,但同时又互不信任对方的长期意图。
釜山会晤没有解决中美竞争。它为这种竞争“定价”了。在这次价格发现中,稀土提炼能力——这种不起眼、资本密集型、环境挑战大的能力——比关税威胁或言辞升级显得更有价值。
正如一位中国观察人士就这次会晤的发生本身,带着黑色幽默所评论的:“他们没有取消。在2025年,这就是最大的积极进展。”
这场临时和平的倒计时正走向2026年10月。双方在这段时间内所建设的——或者未能建设的——将决定釜山会晤是一个转折点,还是仅仅是一个中场休息。
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