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安的“特洛伊木马”: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如何进军银行业
币安希望将自身嵌入传统金融体系,而其新的白标策略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
迪拜——币安高管们推出了一项计划,该计划可能重塑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之间的关系。该公司推出一个白标平台,允许银行和券商几乎一夜之间提供加密货币交易服务,省去了自行搭建的麻烦。
他们称之为“加密即服务”(Crypto-as-a-Service)。其理念很简单:金融机构深知客户对数字资产有需求,但它们不愿承担在内部运营加密业务所带来的成本、复杂性或监管难题。币安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承诺处理所有事务——流动性、托管、合规性——同时让银行自身的品牌居于核心地位。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项标准的 B2B 交易。然而,其深层含义是一项战略性举措,可能会改变原生加密平台与传统金融巨头之间的力量平衡。
通过底层架构实现控制
币安方法的突出之处在于一项备受争议的功能:内部化交易。接入该系统的银行可以在将任何交易发送到币安的全球订单簿之前,先撮合其自身客户之间的交易。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赚取点差收入,同时在需要时仍能利用币安的深层流动性。
这是一个精妙的模式,但有一个陷阱。在欧洲,这种“系统性内部撮合者”的设置伴随着严格的报告和最佳执行规则。尽管如此,其诱惑力仍然很强:如果能保留交易利润,为什么要拱手让出呢?
该方案远不止订单撮合。机构将获得一个带有细致控制功能的仪表盘——客户细分、费用表和风险限额——以及内置的合规工具,如 KYC(了解你的客户)检查和交易监控。币安实质上是在说: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辛苦工作,你只需启用它即可。
监管棋局
此次推出的时机并非偶然。全球监管机构正逐渐为加密货币的混乱局面带来秩序。迪拜现在有了明确的许可制度。香港在严格的新规下开放了散户交易。欧盟的 MiCA(加密资产市场)框架即将管辖整个欧盟。即使长期以来一直是加密货币痛点的美国,最近也通过了其首个联邦稳定币法案。
对于币安而言,监管的进步是一盏绿灯。但同时也是雷区。在美国,该公司仍在司法部和一个独立的合规监督员的严密监视之下。美国的银行将不得不权衡币安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是否值得承担声誉风险。
币安机构业务负责人陈佳宁(Catherine Chen)将此次发布定义为满足客户需求。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性的。零售交易费用持续缩减,挤压着纯粹的交易所。通过转向机构基础设施,币安正在追求更稳定的收入和更高的转换成本。一旦银行将币安接入其核心系统,要将其剥离将非易事。
加密基础设施的军备竞赛
币安并非孤军奋战。在欧洲各地,Bitpanda 已经为德意志银行、莱夫艾森银行和数字银行 N26 提供加密服务支持。在美国,Zero Hash 为金融科技应用提供底层支持,并将很快支持摩根士丹利旗下 E*Trade 的加密业务推出。Coinbase 长期以来一直提供白标解决方案,最近还通过 Copper 的 ClearLoop 增加了场外结算服务。
其他参与者正在开辟利基市场。Talos 提供多平台路由,并刚刚收购了 Coin Metrics,以将其市场数据整合到其服务中。Fireblocks 通过主要的银行技术供应商销售“钱包即服务”产品。瑞士的 Sygnum 和 AMINA 等银行则向同行销售托管和交易平台。
各家策略各异。大多数竞争对手强调托管独立性和多平台执行——这吸引了监管机构和需要透明度的机构。相比之下,币安将一切——流动性、撮合、运营——整合到一个简洁的方案中。这种简洁性可能会赢得一些银行的青睐,但也引发了治理方面的担忧。
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内部撮合功能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多家银行开始在内部撮合交易,而不是将其发送到外部,价格发现可能碎片化,透明度可能受到侵蚀。欧洲的监管机构已经对股票市场中的类似做法进行了打击。根据 MiFID II,零售交易的订单流支付被禁止,系统性内部撮合者面临严格的义务。
专家预测,欧洲和英国的银行将禁用零售客户的内部撮合功能,并坚持使用智能订单路由。但对于大型机构客户,或在监管规则更为宽松的地区,币安的模式可能会获得关注。
托管是另一个症结所在。全球银行越来越青睐第三方、破产隔离的托管方,通常采用场外结算。Copper、BitGo 和 Komainu 等平台已成为标准。币安若要赢得顶级机构的青睐,可能需要放松控制,允许托管中立的设置。
地域将决定赢家
预计中东、亚洲部分地区以及一些加密货币规则明确但灵活的欧洲市场将率先采用。迪拜虚拟资产监管局(VARA)框架、香港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制度以及 MiCA 的分阶段推出都创造了沃土。
美国则是另一番景象。鉴于监管伤痕累累和政府持续审查,币安在美国银行和券商面前面临艰难的挑战。在这里,Coinbase、Anchorage 和 Zero Hash 等公司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即使它们提供的产品范围更为狭窄。
这种分化可能导致双轨制:币安在对加密货币友好的司法管辖区占据主导地位,而竞争对手则在监管严格的地区称雄。
从交易所到基础设施巨头
对于投资者而言,信息很明确:加密货币的商业模式正在日趋成熟。交易所开始看起来像 SaaS(软件即服务)供应商,追求经常性收入而不是一次性交易费。Talos 转向捆绑数据和执行服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机会可能青睐那些满足三个条件的基础设施提供商:监管信誉、托管独立性和深度银行集成。那些销售模块化工具——比如仅提供托管或合规监控——的公司,可能比币安这样的一站式服务商更具灵活性。
特别是托管,可能会有持续的需求,因为机构坚持采用隔离的、破产独立的存储。而将加密货币功能集成到其现有平台的传统金融科技供应商,凭借既有的客户信任,可能更具优势。
对于关注这一领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信号将是:哪些银行会签约、内部和外部场所之间的交易如何分配、机构选择何种托管模式以及监管机构如何回应。可靠性指标——正常运行时间、安全性、合规调查结果——也将对采购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有一点几乎是肯定的。加密即服务,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都将发展壮大。随着规则尘埃落定,需求加速增长,总会有人提供底层基础设施。至于提供者是币安还是拥有更清晰合规记录的竞争对手,这才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