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美元的循环:AI巨头如何构建自我维持的投资机器
英伟达承诺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同时向其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芯片,批评者质疑硅谷的AI热潮究竟是金融腾挪术,而非真正的进步。
2025年9月23日 — 全球顶尖的AI公司不再仅仅是相互竞争。它们还陷入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交易循环中,这令华尔街的资深人士感到不安。对许多人来说,这与其说是建设未来,不如说是在一个巨大的循环中空转相同的资金。
最新的事态发展发生在周二上午。OpenAI和英伟达公布了一份合作意向书,芯片制造商将分阶段向这家AI实验室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此前的消息是,OpenAI已与甲骨文达成一项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反过来,甲骨文又花费数百亿美元购买英伟达的专用处理器。循环往复:OpenAI的资金流向甲骨文,甲骨文的资金流向英伟达,英伟达的资金又流回OpenAI。
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这个循环究竟创造了真正的价值,还是仅仅为了提振股价而制造了幻象。
当交易的光芒盖过真实增长
仔细审视这些数据,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严重依赖承诺而非当前营收的体系。OpenAI对甲骨文的3000亿美元五年期承诺,大约是其当前年销售额的25倍。仅这一笔交易就让甲骨文的股价飙升了43%,使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一度成为全球首富。
然而,在这些头条新闻背后,OpenAI的财务状况却讲述着一个不同的故事。该公司去年烧掉了约80亿美元,在仅37亿美元的营收基础上亏损了50亿美元。预测表明,今年亏损将进一步加剧——高达90亿美元。从2023年到2028年,总亏损可能超过440亿美元。
与此同时,英伟达现在身兼两职——其芯片为OpenAI的增长提供动力,而其资金则增强了OpenAI的资产负债表。这就像是同一套公寓的房东和租客。
高度集中的市场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了历史上最不平衡的市场之一。所谓的“七巨头”——苹果、微软、英伟达、亚马逊、Alphabet、Meta和特斯拉——合计占据了标普500指数市值的35%,以及纳斯达克100指数近四分之三的份额。上一次股票如此集中是什么时候?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
英伟达目前的市值高达4.5万亿美元,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者以超过未来收益30倍的价格购买股票,押注AI计算需求将无限增长。这种乐观情绪让经验丰富的交易员感到不安。
当啦啦队员也发出警告
最大的警告或许来自OpenAI自己的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最近承认,当前这波AI投资看起来并不理性。他直言不讳的“总有人会血本无归”一语,如同警钟般回响。这番话出自许多大型交易的幕后推手,分量十足。
行业资深人士不禁回想起过去的泡沫,那时股价远超现实。当时,公司竞相宣布合作和融资轮次,而不是证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今天的AI市场也让人感到异乎寻常的相似。
中国29.4万美元的现实检验
如果想要一个鲜明对比,不妨看看东方。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以远低于美国成本的价格训练出了尖端AI模型——在某个案例中仅花费了29.4万美元。而美国公司在类似项目上往往花费超过1亿美元。深度求索的总基础设施开支约为30亿美元,而其美国竞争对手则投入了数百亿美元。
这种效率震惊了投资者。深度求索发布最新模型后,英伟达的市值一度蒸发了6000亿美元。这是一个痛苦的提醒,即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可以迅速戳破虚高的预期。
幕后的“信用卡”
股权并非这场繁荣的唯一燃料。债务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摩根大通最近牵头了一项220亿美元的贷款融资,用于资助AI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方赌明天(的收益)将弥补今天的风险。
这种信贷泡沫让公司得以追求原本无法承受的迅猛增长。但如果AI项目未能达到预期,其影响可能会远远超出科技股。一旦恐慌情绪蔓延,信贷市场往往会迅速收紧。
投资者应关注什么
对投资者而言,这个循环既带来了黄金,也潜藏着流沙。只要热情高涨,资金持续流动,这个循环就能带来丰厚的回报。但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相互关联的公司中,这意味着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也可能在市场中引发连锁反应。
关键问题迫在眉睫:OpenAI能否实现盈利?承诺的基础设施项目是否会真正带来成果?美国公司能否在面对深度求索等低成本挑战者时,为其高额支出习惯辩护?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今天的惊人估值是否代表着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或者仅仅是一个巧妙的金融旋转木马,让相同的资金在没有离开的情况下不断旋转。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结果。在做出任何财务决策之前,请咨询合格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