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货币协议:去美元化的新篇章
北京与雅加达达成里程碑协议,重塑区域贸易流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周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与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在雅加达总统府并肩而立,共同见证了两国双边金融关系的一个分水岭时刻。两国央行行长签署了一项协议,大幅扩大了这两个经济强国之间本币结算的范围。
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和印度尼西亚银行行长佩里·瓦吉约签署的这份谅解备忘录,标志着现有框架的重大拓展,将双边货币合作从贸易和直接投资扩展到整个资本和金融账户,此举对区域金融架构具有深远影响。
“这项协议将一个原先有限的贸易结算机制,转变为一条全面的金融走廊,”一位出席签约仪式的高级货币政策顾问表示,“我们正在见证一套日益独立于美元体系的并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 (图片来源:apcoworldwide.com)
打破美元依赖
这项扩大的协议是在2020年9月奠定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两国首次建立了有限的本币结算框架,仅涵盖经常账户交易和直接投资。该初始框架于2021年9月正式启动,指定了一批商业银行作为授权跨境货币交易商(中国8家,印度尼西亚12家),授权它们促进本币交易。
周日的协议大幅拓宽了这一通道,涵盖所有资本和金融账户交易,包括证券投资、贷款、衍生品以及兼并与收购。
“这里的突破性进展不仅在于范围的扩大,”一位雅加达的货币策略师指出,“还在于转向强制性的人民币-印尼盾直接报价、银行能够以对方货币在资产负债表内进行簿记,以及监管框架的相互承认。它们有效地取消了美元作为中间货币的作用。”
这一时机尤其重要。印度尼西亚将于2025年1月加入金砖国家集团,这标志着其战略转向与更广泛的去美元化努力相一致。与此同时,中国仍在努力应对人民币在全球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中仅占3.5%的现实,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新闻标题之外的市场影响
对于投资专业人士而言,该协议的技术细节揭示了被外交辞令所掩盖的重大市场影响。
新框架允许授权跨境货币交易商(ACCD)维护人民币-印尼盾的表内账务,提供复杂的对冲产品,承销本币债券,并接入彼此的支付系统——中国的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和印度尼西亚的BI-FAST系统。
市场分析师预计,随着国有企业改变其开票惯例,人民币-印尼盾的现货交易量可能在12个月内翻三倍,达到每天约10亿美元当量。根据2024年的相关性数据,取消这些交易中的美元环节,预计将使实际波动性降低约30%,从而带来更小的买卖价差和更低的对冲成本。
“该协议创建了一个真正的贸易货币对,而非合成交叉盘,”一位常驻新加坡的外汇交易主管解释道,“即使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印度尼西亚出口商也一直受制于美元融资成本和波动性。这项协议改变了这种根本性的局面。”
“熊猫-科莫多通道”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也许最重要的是“熊猫-科莫多通道”的开通——这是一个直接的通道,允许印度尼西亚国有企业进入中国在岸人民币市场,同时让在印度尼西亚蓬勃发展的镍矿领域运营的中国企业能够获得印尼盾融资,而无需进行美元掉期。
可能从这项安排中受益的公司包括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PLN)、印尼国家矿业公司(Inalum)和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等国有公用事业和资源巨头,它们现在可以直接向中国投资者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务。
如果印度尼西亚银行向中国托管机构授予结算账户——这一决定尚待审批但普遍预期会通过——该协议还将为印尼盾债券进入中国庞大的10万亿元人民币货币市场体系铺平道路。
“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利差交易机会,”一位亚洲主权财富基金的债券投资经理观察到,“中国的投资者可以获得印尼的收益,而无需承担美元对冲成本,同时印尼发行人可以利用中国更深的流动性池。这是一个绕过传统西方金融架构的双赢局面。”
赢家与输家
该协议在股票市场中明确划分了行业赢家和输家。印度尼西亚的镍矿和电动汽车供应链公司——包括镍矿公司(Nickel Mines)、印度尼西亚淡水河谷公司(Vale Indonesia)和宁德时代(CATL)的合资企业——将显著受益,因为人民币计价与中国电池制造商的成本结构相符,这可能节省50至120个基点的外汇成本。
拥有授权跨境货币交易商(ACCD)地位的印度尼西亚银行,如印度尼西亚中亚银行(BCA)、印度尼西亚曼迪利银行(BMRI)和印度尼西亚国家银行(BNI),有望从外汇服务、托管业务和稳定的人民币存款中获取新的手续费收入流,分析师估计到2026年其非利息收入将增长3%至5%。
中国金融科技平台和二维码支付网络,包括银联和蚂蚁集团支持的Dana电子钱包,也将受益,因为BI-FAST和CIPS之间的API连接进入测试阶段,跨境二维码支付功能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上线。
“这里真正的故事在于正在建立的零售支付通道,”一位活跃于东南亚的金融科技风险投资家表示,“当普通印尼人和中国游客无需货币兑换即可扫描彼此的二维码时,去美元化就从政府政策走向了日常生活。”
区域性更广泛转变的一部分
印度尼西亚与中国扩大的货币结算合作并非孤立举措。雅加达已与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立了类似的框架。截至2024年中,印度尼西亚的本币交易总量已达47亿美元,拥有3850名用户。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在2023年5月的峰会上同意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本币交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全面的框架,以现有双边安排的成功为基础。泰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本币结算框架于2016年3月启动,印度尼西亚于2018年加入,已显示出可衡量的成果,2023年初印度尼西亚与其框架伙伴之间的交易额达到21亿美元。
挑战与执行风险
尽管该协议范围宏大,但仍存在重大的实施挑战。中国的货币人民币虽然日益国际化,但仍未完全可兑换,这造成了不对称风险。北京方面突然收紧资本管制(例如2024年10月曾短暂发生),可能导致印度尼西亚出口商手持难以兑换的人民币而陷入困境。
该协议还造成了监管不对称,印度尼西亚的自由化速度快于中国。从中国流向印尼盾资产的资金所面临的摩擦少于反方向的资金流入,这可能造成不平衡。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特别是围绕南海领土争议的局势,是另一个风险因素,可能引发对印尼盾的避险情绪,并促使企业重新转向美元开票。
最后,独家交易商模式将参与限制在两国共20家银行,这可能对没有与授权跨境货币交易商(ACCD)建立关系的广大中小企业造成不利。
三种增长情景
市场分析师已经绘制了该协议到2028年可能产生影响的三种情景。在基准情景下,中印尼贸易中以本币结算的比例将从目前的6%增至18%,人民币-印尼盾的日均现货交易量达到10亿美元。
在乐观情景下,本币结算可能达到双边贸易的30%,日均现货交易量接近18亿美元。而更为保守的悲观情景则预计增长较为温和,达到贸易量的10%,日均交易量为5亿美元。
“该协议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企业的采纳程度,”一位为东南亚出口商提供咨询的资金管理顾问评论道,“监管基础设施是必要但不充分的。企业需要看到明确的利益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美元开票习惯。”
投资机会
对于专业投资者而言,该协议创造了多个可操作的投资机会。货币策略师指出,外汇利差交易存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