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中国5.3%的增长掩盖了深层经济裂痕

作者
Reynold Cheung
3 分钟阅读

表面数据下的中国:5.3%增长率难掩日益加深的经济裂痕

纸龙经济:表面繁荣,实则脆弱

北京——在熠熠生辉的中国金融区高楼大厦中,官员们正庆祝又一个季度强劲的经济扩张。然而,在这些高楼的阴影下,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城市景观中那些挣扎求生的商店、半空荡的商场以及停滞不前的建筑工地中上演。

国家统计局本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3%。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66.05万亿元人民币,有望顺利实现政府设定的“5%左右”的年度增长目标。

“GDP增长了,我们却没有。”一条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广泛转发的评论写道,这概括了官方数据与许多中国民众切身感受到的现实之间日益扩大的脱节。

中国消费降级 (daxueconsulting.com)
中国消费降级 (daxueconsulting.com)

两重经济景象:官方凯歌与民间挣扎

北京描绘的统计图景显示,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应对全球逆风。工业产出同比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出口激增7.2%。涵盖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增速达到5.5%,跑赢整体增长。

然而,在这些亮眼数据之下,是一个更加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经济图景。尽管工业产出有所增加,工业企业利润却下降了1.1%,这表明企业生产更多,盈利却更少。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仅增长2.8%,而房地产投资暴跌11.2%,凸显出曾是中国经济基石的房地产行业正在持续内爆。

一位要求匿名的上海经济分析师解释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打着‘兴奋剂’的经济体。政府正通过创纪录的财政赤字注入刺激措施,预计赤字规模在12万亿至13万亿元人民币之间,约占GDP的10%。但这只是在延缓系统性风险,而非阻止它们。”

通缩困境:量增价跌

2025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0.1%,标志着去年开始的通货紧缩趋势正在加深。尽管核心CPI微升0.4%,但负的GDP平减指数表明,中国经济按名义价值计算几乎没有增长。

这种通缩环境引发了多个行业的激烈价格竞争。电动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等行业已进入业内人士所称的“以价换量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