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火重燃:一座钢铁小镇,如何对抗中国的贸易攻势
漫步在纽卡斯尔的老工业区沃拉塔(Waratah),你依然能闻到金属和汗水的味道,深植于这片土地。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气味只意味着一件事——康钢公司(Comsteel)。这家澳大利亚联邦钢铁公司曾凭借其生产的每一个车轮,塑造了澳大利亚的国民经济,铸就了该国庞大铁路网络的脊梁。但最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的气味——焦灼而苦涩——那是一种新战役的气息:贸易战再度硝烟弥漫。
今天,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点燃了导火索。在一项从工厂车间到联邦政府办公室都感受到震动的举动中,委员会对从中国进口的廉价火车车轮发起了一项全面调查。这项调查(详情载于第2025/110号公告)不仅仅是又一次例行公事,更是一记警示射击。堪培拉正在划清界限,以保护澳大利亚可能仅存的重工业堡垒。
这一切的核心是康钢公司,它是澳大利亚唯一的货运火车车轮生产商,隶属于美国工业伙伴公司(American Industrial Partners)。其长达690页的申诉书描绘了一幅严峻的画面:多年亏损、市场份额萎缩,以及来自中国以超低价格销售的进口产品所带来的无情压力。
四年前,康钢公司占据了国内近80%的市场份额。如今,这一比例已不足一半。销售额每年下降多达三分之一,产能远低于饱和,利润也陷入严重亏损。甚至连创新命脉的研发资金也被削减了一半。
“这并非公平竞争,而是经济战,”一位高级工会领导人直言不讳地说,并要求在谈判期间不透露姓名。“你无法对抗一个政府扶持整个行业的体系。我们的工人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无法与北京的‘资产负债表’抗衡。”
委员会似乎也认同这一点。其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商销售的火车车轮——直径在699至953毫米之间的大型高碳钢产品——价格比公平市场价值低约34%。
为了得出这一结论,调查人员不得不独辟蹊径。他们无法依赖中国自身的物价数据——因为这些数据受到国家干预的严重扭曲。因此,他们以欧洲钢坯价格、康钢公司的生产成本,以及从中国工业巨头宝山钢铁公司财务报表中汲取灵感的5.5%的适度利润率,构建了一个“正常”的基准。计算结果令人震惊:中国车轮抵达澳大利亚的价格比该基准价格低了整整三分之一。
倾销并非唯一的问题。委员会的报告还指出了补贴的证据——至少有32个独立的政府项目在扶持中国制造商。此前的调查乃至中国企业备案文件均显示了国家支持的拨款和财政援助。北京对此的回应是坚决否认,称这些指控毫无根据。
这场冲突只是澳大利亚与其最大贸易伙伴之间漫长而不安故事的最新篇章。中国在2020年至2023年间对大麦、葡萄酒和煤炭实施的进口禁令,其伤疤至今仍在隐隐作痛。即使外交关系有所回暖,不信任感依然挥之不去。就在几周前,堪培拉与华盛顿签署了一项价值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后,中国以“质量问题”为由,阻止了必和必拓(BHP)的铁矿石出货。在南海空域,中国战斗机再次抵近澳大利亚飞机。
“这不仅仅是关于钢铁车轮,”一名前外交事务官员告诉我们。“这关乎控制权。堪培拉想说的是:我们可以与中国贸易,但不能以牺牲我们自身的工业灵魂为代价。每个西方国家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如何在不破产的情况下‘去风险’?”
这一决定撕裂了澳大利亚的商业精英阶层。必和必拓和力拓(Rio Tinto)等矿业巨头,其铁路网络绵延数千公里,担心关税会将它们的成本推高到无法承受的程度。他们的游说者已在向政府施压,要求其撤回决定,声称此类措施可能扼杀为国家创收的出口。
但对于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而言,政治考量则有所不同。纽卡斯尔是工党的传统票仓——一个曾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却感觉被遗忘的地方。失去康钢公司将是沉重的打击。当地媒体已拉响警报,警告称“廉价的中国火车车轮”可能意味着这家工厂的终结。工业部长埃德·休西克(Ed Husic),作为政府“澳大利亚制造的未来”计划的倡导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他准备支持征收关税以保住本地就业。
委员会的调查时间线将延续至明年。一份中期报告预计将在2月10日前发布,最终裁决预计在3月27日。然而,临时关税可能会更早征收,为康钢公司提供喘息空间——但也可能引发北京的猛烈反击。中国此前已就类似关税问题将澳大利亚告上世贸组织,很少有人怀疑它会再次这样做。
在沃拉塔的工厂内,熔炉依旧轰鸣,但空气中弥漫着另一种紧张气氛——希望与恐惧并存。对于许多工人来说,这次调查感觉就像是最后一搏,不仅是为了他们的工作,更是为了一个“制造业在澳大利亚依然重要”的理念。
他们现在锻造的每一个钢制车轮,承载的不仅仅是货物。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在贸易已成为战场、曾维持公平的规则开始生锈的世界中努力挺立的重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