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美元里程碑:苹果硬件势头与微软AI强劲攻势重塑科技新秩序

作者
Catherine@ALQ
14 分钟阅读

4万亿美元里程碑:苹果的硬件动能与微软的AI大战略重塑科技新秩序

苹果最新iPhone销量激增,助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而微软则通过OpenAI加倍押注人工智能。他们通往主导地位的道路却截然不同——这种对比揭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巨头正在如何演变。


周二上午,苹果市值短暂触及一个历史性数字: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至此,这家iPhone制造商加入了英伟达和微软的精英三巨头行列——一年前,这些公司尚未想象到能达到如此高度。

但这篇报道的重点不仅仅是又突破了一个里程碑。它关乎苹果和微软——这两家曾专注于软件和设计竞争的巨头——如今正沿着截然不同的道路,冲向同一个终点:在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中占据技术主导地位。

苹果的市值飙升是通过传统方式实现的——iPhone销量大爆发。该公司最新产品线的市场需求远超预期。自9月9日发布以来,苹果股价已上涨约13%,将此前缓慢的一年转变为创纪录的上涨势头,推动股价飙升至接近269美元的新高。

另一方面,微软凭借大胆的人工智能押注,重夺了4万亿美元市值宝座。它与OpenAI敲定了一项新协议,获得了这家全球最知名人工智能实验室27%的股份——目前估值约为5000亿美元。这项协议将持续到2032年,将微软锁定为OpenAI基础设施和研究的支柱——这是一种重塑现代计算根基的战略伙伴关系。

两家公司。两种策略。一个惊人的数字。以及一个大问题:哪种方法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苹果生态系统的力量

独立顾问联盟首席投资官克里斯·扎卡雷利(Chris Zaccarelli)简洁地总结道:“iPhone占苹果利润和营收的一半以上。人们拥有的设备越多,就越深陷于苹果的生态之中。”

这个“生态”是苹果最大的优势——一个由硬件和服务构成的无缝网络,旨在让用户牢牢留在其生态系统内。这种模式并非新鲜事物,但显然仍在发挥作用。分析师表示,即便在中国等关键市场,iPhone 17的需求也强于预期。此前关于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人工智能局限性可能损害销售额的担忧已开始消退。

摩根大通近期上调了苹果的目标股价,理由是对当前产品周期的信心日益增强。重新设计的“Air”型号传闻以及iPhone 17产品线的热度,引发了新一轮的换机潮——这种周期历史上曾丰厚回报苹果股东。

市值短暂突破4万亿美元,即使是昙花一现,也表明华尔街对公司持续增长能力的信心。苹果股价一度飙升至269.82美元,随后小幅回落,截至上午中段,交易活跃,成交量超过1200万股。

然而,在庆祝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为微妙的事实:苹果未来的道路可能比看起来更加脆弱。


估值困境

按每股约268美元计算,苹果的市盈率约为其过去12个月收益的30倍,略高于微软。然而,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变现方面,其前景远不如微软清晰。苹果的近期增长严重依赖iPhone销量,而非下一代软件。

简单来说,苹果的股价表现像是一家人工智能巨头,但其增长引擎仍是硬件销售。这正是投资者正在努力解决的悖论。

核心观点:并非因“AI落后”而被低估

目前,苹果的上涨并非源于人工智能炒作。它得益于强劲的硬件周期和稳定的中国市场叙事,共同支撑着其盈利预期。设备促进服务销售、服务维系用户忠诚度的飞轮效应依然活跃并发挥作用。

然而,由于股价已处于溢价水平,估值计算变得复杂。如果苹果的服务业务(如iCloud、App Store、Apple Music)持续增长,其估值就能维持。但如果iPhone的销售周期仅是“不错”而非“卓越”,那么这种溢价可能会开始动摇。

有许多利好因素:中国市场表现强劲、需求旺盛以及将硬件与经常性收入联系起来的成熟模式。但也有许多方面值得关注。“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公司推迟发布的人工智能套件——的推出仍是一个未知数。全球监管机构正在密切关注,审查App Store费用和推动苹果利润增长的默认支付系统。

总结: 苹果在本轮周期中的表现值得肯定,但市值达到4万亿美元,容错空间已是微乎其微。聪明的资金操作?逢低买入,而非追逐新闻热点。


微软大胆的人工智能布局

当苹果通过设备建立用户忠诚度时,微软正通过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构建未来。它与OpenAI的新协议不仅仅是拥有这家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更是要拥有人工智能运行的底层“轨道”。

这项协议将OpenAI转变为一家公益性企业,使其能够筹集资金并明确其组织结构。微软获得了27%的股份——价值约1350亿美元——并与OpenAI签订了延长的合同,未来几年将继续通过Azure为其模型提供支持。

在外行看来,这似乎是对一家仍在持续亏损的公司开出了一张巨额支票。但这忽略了问题的关键。

核心观点:真正的奖赏不是股权——而是独家优势

微软不仅仅是收购股份;它获得了独家优势。这项交易巩固了其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栈中的影响力——从模型开发到分发和部署。Azure将成为所有人通行的“收费公路”。每当OpenAI训练或提供模型服务时,微软都能从中获利。

更妙的是,微软掌握着Copilot的关键,这是一个已集成到Office、GitHub和Dynamics中的人工智能工具套件。这是具有巨大规模潜力的高利润软件收入。

尽管如此,挑战依然存在。运行庞大的人工智能工作负载成本高昂,利润取决于提高这些操作的效率。监管机构也可能开始质疑一家公司如何能同时主导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

微软总结: 强烈建议买入。这项交易消除了治理风险,巩固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使微软处于人工智能经济的中心。在市场给予苹果同样市盈率的情况下,微软的增长故事显得更清晰、更可持续。


三巨头,三条路径,一个俱乐部

英伟达、微软和苹果——三家公司,每家市值均在4万亿美元左右,但原因却截然不同。

英伟达率先达到这一高度,乘着人工智能芯片需求的浪潮,这些芯片为ChatGPT到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动力。微软紧随其后,得益于其人工智能合作关系和企业软件领域的优势地位。苹果最后抵达,并非依靠人工智能创新,而是凭借迟迟不肯结束的iPhone超级周期。

同样的数字,不同的增长引擎。而只有一家——微软——拥有清晰的人工智能变现路径。

核心观点:聪明资金的交易机会

交易策略一: 做多微软,做空苹果。考虑到微软拥有清晰可见的人工智能变现路径,而苹果尚未明确,目前的估值差距不合理。预计未来6-12个月内,微软将跑赢苹果500-700个基点。

交易策略二: 在苹果股价狂热上涨时做空/减持。苹果股价的涨势看起来已过度透支。在iPhone销量依然强劲时,逢回调买入更为稳妥。

交易策略三: 平衡对冲。选择微软代表“AI收费公路”,英伟达代表硬件,Salesforce则代表软件领域。分散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风险。


更宏大的图景

苹果加入4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为榜首位置增添了多样性。这表明并非所有科技领域的赢家都必须依靠人工智能芯片或数据中心。但这也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苹果无法证明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它能否维持其高昂的估值?

目前,市场似乎很有耐心。但华尔街的耐心耗尽得很快。苹果需要证明“苹果智能”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更高的设备销量、更大的服务捆绑包和更活跃的用户。

与此同时,微软已将其人工智能投资转化为增长。与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相关的Azure收入持续攀升,其Copilot工具正在企业界被广泛采纳。随着与OpenAI的长期合作关系锁定,微软的人工智能飞轮正逐季加速运转。

两家公司如今的市值可能都达到了4万亿美元,但它们押注于截然不同的未来愿景。一家押注于生态系统忠诚度和永恒的设计。另一家则押注于基础设施、数据和软件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支柱。

二者不可能永远都是对的。


前方的道路

对苹果而言,未来几个季度至关重要。投资者将密切关注中国市场销售、App Store的监管动态以及公司推出人工智能功能的速度。如果“苹果智能”表现平平,股价可能迅速回落。

对微软而言,重点转向执行力——如何高效扩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在其他云服务提供商寻求与OpenAI类似合作时保持自身优势。监管机构也在密切关注,警惕一家公司同时控制底层架构和上层应用。

对所有人而言,这一刻是一次现实检验。如今只有三家公司,其市值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总量。这种集中度既反映了投资者对科技的信念,也揭示了塑造数字未来的参与者数量正在减少。

这场竞争不仅将决定哪支股票表现更佳。它将定义人工智能时代下技术本身的演进方式——以及谁将真正赢得这场所有权之争。


非投资建议

您可能也喜欢

本文是根据我们的用户在 新闻提交规则和指南下提交的。封面照片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作品,仅用于说明目的;不表明实际内容。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版权,请毫不犹豫地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给我们来举报。您的警惕和合作对帮助我们维护尊重和合法合规的社区至关重要。

订阅我们的通讯

通过独家预览了解我们的新产品,获取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资讯

我们网站使用Cookie来启用某些功能,为您提供更相关的信息并优化您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 隐私政策 和我们的 服务条款 。强制性信息可在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