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与裁员之斧:荷兰银行ABN Amro的数字化变革
阿姆斯特丹 — 荷兰银行ABN Amro正在为2008年后的清理整顿时代划上句号,并迈向一个更加锐利、更加数字化的新阶段。首席执行官玛格丽特·贝拉尔(Marguerite Bérard)公布了一项全面改革计划,目标是到2028年裁减约四分之一的银行员工,并重塑该银行的日常运营方式。
该计划在银行资本市场日之前发布,其决心毋庸置疑。管理层希望在2024年22,000名内部员工的基础上,净裁员5,200个全职岗位。表面上看,这似乎很残酷,但在董事会内部,这并非被视为紧急裁员,而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运营。贝拉尔于2025年初上任,她正利用一个难得的强势窗口期,在投资者依然乐观之际推动艰难的变革。今年以来,该银行股价已上涨近80%,这股上涨势头为她提供了政治掩护,可以在“病人”看起来健康的时候施以“痛苦的良药”。
收缩的机制
从根本上说,这项战略是从人力劳动向数字化劳动的大规模转变。ABN Amro希望到2028年实现至少12%的股本回报率和低于55%的成本收入比,为此,银行正在重构其成本基础。该银行并非依靠广泛的收入增长,而是有意地将员工替换为软件、服务器和算法。
大约一半的裁员将通过自然减员实现,即员工退休、离职或 simply 不被替换。这种“软着陆”方式旨在缓解荷兰工会和银行职工委员会的抵制,它们对早期的重组浪潮记忆犹新。剩余的裁员将是根据银行技术路线图进行的定向裁员。随着老旧IT平台的淘汰、自动化工作流程和人工智能工具的接管,与这些系统相关的岗位也将随之消失。
与此同时,ABN Amro正在收紧其地理业务重点,聚焦于业内人士所谓的“西北欧堡垒”。尽管岗位在减少,但该机构本身并未从其本土市场撤退,反而正在强化其地位。银行正通过收购NIBC银行巩固在荷兰的地位,并借助Hauck Aufhäuser Lampe深入德国财富管理市场。
非核心业务则朝相反方向发展。不符合新定位的资产正在被出售,而非修修补补。一个明确的例子是将Alfam个人贷款业务出售给合作银行(Rabobank)。实际上,该集团正在“瘦身健体”。它正在退出低利润、综合性的贷款业务,转而更侧重于高利润的私人银行和可靠的荷兰抵押贷款业务,在这些领域,客户关系长期稳定且转换成本高昂。
核心投资逻辑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故事中“轻松”的部分已经结束。2025年股价约80%的跳涨,是一次经典的“发现型交易”,市场意识到ABN Amro并非一家仅值账面价值0.4倍的“僵尸银行”。这一折价已经收窄。接下来是“交付型交易”,一切将取决于执行力,而非重新估值。
1. 效率的算术
许多分析师称裁员5,200人的计划大胆,但数据显示,这只是追赶更高效的北欧竞争对手所必需的最低限度。每名全职员工的年成本(包括薪资、养老金和间接费用)约为10万欧元,因此如此大规模的裁员总额意味着每年约5.2亿欧元的节省。
这些节省并非都能直接转化为净利润。管理层预计,约30%的节省将用于更高的技术支出和普遍的工资通胀,因为留下的员工将更加专业化。即使扣除这些消耗,银行仍能实现约3.5亿欧元的净成本节省。将此应用于当前的收入基础,仅此一个主要杠杆就能将成本收入比从60%左右拉低至承诺的55%以下区间。这与其说是关于一厢情愿的“协同效应”,不如说是关于简单而严酷的算术。
2. 资本回报与“帝国”建设
这项投资故事真正的区别点在于ABN Amro计划如何处理其产生的资本。管理层表示,在2026年至2028年间,银行准备向股东返还高达100%的超额资本。欧洲银行经常囤积资本,随后在扩张计划上出现失误,因此ABN Amro的这一立场显得尤为突出。
贝拉尔的做法是将NIBC和Hauck的收购定位为审慎的整合型收购,它们吸收了闲置资本,但并未推翻更广泛的派息承诺。同时,荷兰政府已将其持股比例削减至约20%,这降低了多年来一直困扰该股的政治包袱。投资者现在看到,结合股息和股票回购,以及13.75%的CET1资本充足率下限支撑,有望实现两位数的现金收益率。换句话说,该银行正将自己定位为一台稳定的现金回报机器,而非一个“帝国”的建设者。
3. “无聊”溢价
从战略上看,ABN Amro正在演变为一个几乎纯粹围绕两大支柱开展业务的银行:荷兰房地产市场和德国私人财富管理。这种集中度确实会增加宏观经济风险,如果任何一个市场出现急剧下滑;但它也消除了曾笼罩银行形象的许多不透明性。
充满复杂“异类”风险敞口的企业银行账簿通常会导致估值折让,因为投资者难以看清真正的风险所在。相比之下,一家主要为荷兰抵押贷款提供融资并为富裕德国家庭提供咨询的银行,开始更像一家具有一定上涨潜力的半监管公用事业公司。估值叙事从“不良资产”转变为“公用事业附加型”,即稳定性本身就能获得溢价。
结论
重组蓝图看起来连贯且可信,但目前的股价已经包含了大量成功预期。从现在来看,其上涨潜力取决于ABN Amro能否在推进数千人裁员和深度IT改革的同时,避免因仓促的系统迁移而导致的有时困扰银行业的服务中断。与员工和工会的社会摩擦将是真实的,任何失误都可能迅速侵蚀来之不易的效率提升。
目前,银行立场仍是看涨,尽管风险管理将变得更加严格。其吸引力在于丰厚的现金收益和对资本纪律的明确承诺,而非对惊人增长的许诺。
不构成投资建议
